新华网长沙9月23日电(记者 王婧菲)“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中国历代农民以大地般包容坚韧、稻穗般丰稔厚重的精神坚守着这片热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如今乡村振兴的春风让农村的土地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不少80后90后的新型职业农民返乡,把梦想“种”在家乡土地上,用新技术新思路和父辈一起发展现代农业,而在他们的基地上,老一代40后50后农民依然是生力军。时值首个农民丰收节,记者走进湖南各地的田间地头,走访了三代农民,听他们诉说土地情,共话丰收乐。
40后农民——收获双份喜悦
9月初,天高云淡,南岳衡山巍峨矗立,山脚下的红星村,叠翠流金,蛙声阵阵,一群农民正在忙着收割水稻。
细看这收割队伍的主力军竟是几位精神矍铄的40后50后女将。她们三人一组,手持镰刀、头戴草帽、裹着汗巾,三下五除二就把一片稻蛙基地的水稻收割完毕,只留下蛙声一片。
70岁的阳水莲正忙着把姐妹们收割来的稻子打捆、脱粒,忙得不亦乐乎。她所在的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红星村这几年集体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村民的土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在湖南省农科院的科学规划下,建立了有机稻谷基地、油菜花基地、玫瑰花基地等。阳水莲来干一天农活能获得70元的收入,虽然不是每天都有活儿干,但一年也能挣个七八千块。
“我们这个稻子都是没有打农药的,青蛙就是吃虫子的,稻子还可以为青蛙遮太阳。”说到村里种养的稻蛙,她欢喜又自豪,她说,一块地双份收成,那就是比原来多了一倍。“我年年都来晒谷子、割稻子,组长说我勤快,所以只要有活儿都会叫上我。”村里人对她勤劳的肯定,让她丰收的喜悦也成了“双份”。
和阳水莲一起劳作的,也多数都是60岁以上的老农。乘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春风,不少乡镇站在了乡村振兴的潮头,纷纷流转土地,建立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活了起来,村里的土地活了起来,40后50后农民也活了起来,在他们最热爱的土地上,干着他们最熟悉的农活儿,丰收的不仅是粮食,还有老农们精神上的喜悦。
70后农民——收获意外惊喜
“大家都出去了,因为种田挣不了钱。”说起自己离开土地、离开家乡的原因,文爱平很是无奈,74年出生的他父母都是农民,靠种田养活了他,20年前兴起南下“打工热”,他便跟着村里人一起出去了。直到2010年,家里老人身体不适,加上三个孩子都在上学,他才回到家乡南岳区双田村。
头几年文爱平租了一些土地种西瓜,但西瓜种植有季节性,而且价格不稳定,最忙的时候,文爱平一家七口老人小孩都要下地帮忙。他不忍心让家人跟着受累,于是在村里的帮扶下走上了养蜂脱贫之路。现如今他的养蜂规模已经达到100箱,一年四季要到湘潭、邵阳、祁东、衡南等多个地方赶花,还通过电商将蜂蜜和花粉销往全国。
谈到农民丰收节,文爱平十分害羞,他说自己不会说话,除了开心、自豪不知道要说什么。当记者问到他家的土地是否流转出去时,他说没有,自己是老思想,觉得土地不能抛荒,得种地,再说家里总是要吃粮食的。
而在浏阳市沙市镇的许必敬怀着对土地同样的情感,却有着不一样的经历。20年前的南下热,镇上不少年轻人或许都想着离开农村、不再做农民,而许必敬此刻想的却是,“都去打工了,很多田就没人种了”,于是他承包了60多亩农田,成了当地种粮大户,最让他自豪的是,2008年还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
无论是文爱平还是许必敬,虽然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但他们同样延续了父辈对土地的敬畏和热爱,“我觉得以后可能没人愿意种田”说出了他们的忧心,但时代给予他们的回答让他们喜出望外。
90后农民——收获梦想
每天早上5点起床,去地里转一圈,然后告诉儿子,田里有些什么情况要注意,哪些问题要处理,这就是许必敬现在每天雷打不动的行程。
2012年到2014年间,大学生创业蔚然成风,不少大学生将目光投向了农村,返乡当起了新型职业农民,这其中,就有许必敬的儿子许海明。
2014年,许海明回到沙市镇,梦想着把“种粮”,做成让食用者有幸福感的事业。有父亲这个种粮专家在,许海明并不担心技术和品质问题,他首先做的是引入最先进的机械设备,推广全程机械化,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扩大规模,更重要的是引入新的管理和发展思路。
2015年,为了拓展市场,许海明开始了他的第一步——“摆摊”。他每天准备500袋1.5斤装的自家大米,来到长沙市天心区、岳麓区的几个人口较为集中的小区,赠送给居民,坚持了200多天,通过“走出去”积累了不少回头客。第二步他开始进驻小区的小型超市、菜鸟驿站等,逐渐扩展至30余个固定销售点。
有了渠道更要有品牌,许海明注册了“木山之宝”商标,并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私人订制”式的粮食深加工产品。渐渐地,从最初的400亩地到现在2000亩的规模,“木山之宝”已经小有名气,仅2018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就已达到300万。
在离沙市镇不远的龙伏镇,85后青年刘志广也从广东回乡,开始了机械化种粮之旅;在望城区静慎村,80后“薯夫妻”姚栋和妻子文莎一起回乡发展红薯种植和深加工产业;在衡阳祁东县,90后“黄花王子”肖智雄回乡延续父辈的黄花菜事业……
这些返乡的80后90后新型农民,有着强烈的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懂得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优化传统农业的生产行为,对于农民这个身份有着全新的认识。谈到首个农民丰收节,姚栋说,“这让我们农民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作为新时代的农民,我们应该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做大做强农业产业。”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婧菲
编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