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邓崛峰 湖南日报记者 左丹
10月24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总长约55公里,被誉为“21世纪第八大奇迹”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大桥的建成凝聚了数百家单位和数千名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其中,包括长沙理工大学及其百余名毕业生。对此,记者专访他们中的几位代表。
“超级工程的终极目标是给人们带来幸福,而对于我来说,我的使命是传承与超越。”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大桥工程总监张劲文,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专业。他热爱挑战,“没有难度的事情不愿意再去做”,在他心里,港珠澳大桥是一个有感情、有灵性的孩子。为了“孩子”成长,他创造性地构建了许多保障大桥规范高效运作的规划、模式和制度,提出的建立大桥施工总营地这一模式为国内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借鉴;提出用流水线的作业方式,按照“大型化、工厂化、预制化、装配化”的设计施工理念,促成了全球第一条钢结构板单元自动化示范生产线的诞生。
曾在荒无人烟没水没电的岛上连续奋战14个月的孤岛拓荒英雄“岛主张文森”,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是中交股份联合体岛隧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部沉管隧道管节预制厂的常务副经理兼总工程师。他组建的“沉管技术梯队”,让那些每根近8万吨的“管子”,从流水线上制作完成到浅坞,浅坞起浮横移至深坞,再进行系泊降水、深坞寄存、二次舾装和浮坞出坞,整个过程不出现一点细节失误。每个“管子”竖起来相当于60层楼房高,33根“管子”经过13公里海上运输并安装到海底,需要实现厘米级对接,“难度大得就像大象在钢丝上跳芭蕾。”他表示,“是母校‘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勇于担当、勇于奋进’的拓荒精神,支撑着我们一次次克服困难,勇敢向前。”
自大桥开工以来,奋斗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与管理一线的长理毕业生,来自公路、桥梁、土建、港航、机械、测绘、会计、管理等多个专业,已有百余名,涌现出了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最美职工等一大批典型。
“容不下瑕疵,跟质量死磕”,在集料准备、设备设计、人员工艺、流程控制上做无止境改良的长大公司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CB07标常务副经理徐永钢;以务实沉稳著称的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营运管理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张鸣功;“只为获得机会和平台更好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专业”,甘愿工资“大跳水”的大桥“开荒”元老江晓霞女博士;被大家称为“拼命三郎”,在暴雨中坚守40多个小时浇筑第一根桩基的唐维;担任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CB03标项目经理却一直身先士卒的中交一航局副局长赵传林;连续在西人工岛上工作7年,“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负责的事情做好”,曾当选国资委劳动最美故事主人翁之一的张怡戈;刚结婚就被派往项目部,在海上连续一干就是两个月的王刚……
9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纪录片《伶仃洋上的两千个日夜》,讲述了大桥建设者们艰苦创业、超越自我、不懈探索的感人故事。节目中,10余位建设骨干作为众多建设者的代表接受采访,其中有6位是长沙理工大学校友。
“大学最伟大的荣耀是校友。”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付宏渊说。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崛峰 左丹
编辑: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