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10月30日讯(湖南日报记者 黄利飞 吐鲁番日报记者 董生祥 通讯员 张泽鹏)10月30日,湖南省庆祝改革开放40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举行,省工信厅发布了改革开放40年全省工业改革发展情况。
1978年51.94亿元,1999年达1000亿元,2005年突破2000亿元,2013年实现万亿元跨越,2017年1.19万亿元。这条持续跃升的曲线,就是改革开放40年来湖南全部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轨迹。
按可比价格(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价格,用于统计工业总产值而由国家统一编制)计算,2017年的1.19万亿元,是1978年的89倍,40年来年均增长12.5%。
湖南工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加快建设制造强省,为全省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工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了全省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1 加快市场化改革,工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40年来,全省工业加快市场化改革,不断调整轻重工业比重,加快产业健全体系构建,优化工业区域布局,逐步构建起门类齐全、活力迸发、优势显现的现代工业结构体系。
主导产业变迁,见证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改革开放初期,我省工业以纺织、有色、工业设备制造、粮油加工和化肥农药等产业为主导。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化工、烟草、电力等行业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两大优势产业快速壮大,并成为湖南制造的亮丽名片;汽车制造业异军突起,成为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到2017年,我省11个主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工业门类基本健全。
区域布局趋向合理,全省形成了四大特色鲜明的工业区域。改革开放初期,湘南地区作为全省改革开放试验区,先行一步建成投产一大批工业项目。上世纪90年代至今,长株潭地区发展成为全省工业核心增长极;环洞庭湖地区绿色工业发展独树一帜;湘南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完善工业体系;大湘西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当地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持续提升。
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皆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主体。大中型企业是全省工业顶梁柱,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2444个,其资产和营收,分别占全部规模工业的66%、50%,引领作用明显。与改革开放初期力量微弱相比,体量庞大的中小微工业企业如今已经成长为湖南工业的“生力军”,不少“小而强”“小而优”的“小巨人”企业,已是各自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正成为制造强省建设和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的重要支撑力量。
2 既“引进来”也“走出去”,开放合作硕果摇枝
40年来,全省工业紧跟改革开放步伐,不仅引进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项目,而且一批省内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工业开放合作成果不断涌现、层次与水平不断提升。
引进来,制造业一直是外商在湘投资的主要领域。大众、博世、安赛乐米塔尔、伟创力等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在湖南投资建厂。目前,193家在湘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中,由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且从事生产制造的企业有33家。
走出去,湘潭电机厂的冷凝电机是我国首批贸易出口产品,株洲硬质合金厂是全省首家自营出口企业;2000年开始,湖南境外投资起步,优质企业跨国并购步伐加快,中联重科、三一集团、华菱集团等企业成功开展了跨国并购,还建立了海外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中车株机、泰富重工等一大批企业的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全省工业产品出口额1535.8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98%。
3 技术改造提档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40年来,全省工业通过加快技术改造提档升级、强化质量品牌建设,正由传统重化工业向高端制造、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演变。
传统产业加速优化升级。通过加快转型升级,一大批传统特色工业行业成为工业发展新动力;如2017年,新材料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8%,比2012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成为新材料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新兴优势产业迅猛发展。2012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7.5%,2017年该比重提高到11.3%。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发展迅猛,成为2017年对全省规模工业增长贡献最大的7大行业。
高耗能行业发展趋缓。近年来,我省严控高耗能行业过快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高耗能行业,实现超低增长或负增长。2008年全省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39.9%,2017年该占比降至30.3%。落后、过剩产能加快淘汰,仅2016年,湖南淘汰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079万吨、钢铁过剩产能50万吨、钢铁落后产能128万吨。
4 产品不断迭代更新,让全省人民生活更美好
工业发展为保障和改善全省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40年来,湖南工业通过技术改造、研发创新等,使工业产品的品种不断丰富、数量不断扩大,产品的质量、品牌亦持续提升,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7年,全省钢材产量2210万吨、水泥1.2亿吨、发电量1349亿千瓦时,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34.4倍、33.6倍、13.4倍。湖南省汽车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产量突破100万辆,湖南人民开上省产汽车已经不是梦想。
新产品不断涌现。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服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便捷。仅2017年,全省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6612亿元,是2006年的10.8倍。
产品品牌不断丰富。改革开放初期,湖南生产的韶峰牌电视机、白云牌电冰箱、松鹤牌自行车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上世纪90年代,南方摩托、长丰越野汽车、酒鬼酒等产品名扬全国;21世纪初至今,电力机车、挖掘机、起重机、泵车、盾构机等产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乃至全球第一;国产大飞机C919、“复兴号”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大国重器,都注入了出自湖南工业企业的“湖南元素”。
5 从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
我省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工业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实现利润1264万元,比1978年增长145.8倍。税金缴纳上随之拾级而上,1978年,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应缴税金10.3亿元,1997年增至151.46亿元,增长13.7倍;2017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缴税金1457亿元,比1998年的148.84亿元增长8.8倍,年均增长12.1%。
创新能力大幅提高。2017年,全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达568.53亿元,比1996年增长71.9倍;科技进步带动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654元/人,增长到2017年的8.76万元/人,增长了133倍。
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明显。湖南共有各类园区138家,其中省级工业集中区54家。2017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过百亿元的园区24家;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的园区19家。其中,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家园区,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黄利飞 董生祥
编辑:钟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