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放 饶敏
过去几年,你是否感到在家门口看中医越来越方便,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运动越来越流行,中医治未病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是中医药“滋润”市民日常生活的现实图景。
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如今,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立了标准的中医药服务区(中医馆、国医堂),可提供15项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100%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拥有一名中医或“能西会中”的乡村医生,各级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从大医院到村卫生室,均能享受中医药服务
家住望城区乔口镇的刘中山(文中患者均为化名),逢人就夸镇卫生院的中医馆好。他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年,过去每次疼痛发作都要赶往市区的大医院治疗。“疼起来走路都困难,大医院又离得远,病情越拖越重。”这两年,刘中山惊喜地发现,家门口的乔口镇卫生院也开设了中医馆,装修古色古香,针灸、推拿、拔罐都能做,再也不用赶远路治疗了。卫生院中医科医生运用中医“浮针”结合药物治疗,效果很好,刘中山现在又能干农活了。
如今,不论是在大医院还是在村卫生室,市民都能方便地享受到中医药服务。从“龙头”到“枢纽”,再到“网底”的立体式中医药服务网络已经建成,并不断完善。
目前,全市拥有7家公立中医医院。其中,长沙市中医医院、浏阳市中医医院和宁乡市中医医院跻身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长沙县中医院成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市内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设有中医科、针灸理疗科和中医住院病床,妇幼保健院均开设中医妇科、儿科。长沙市中心医院、长沙市第一医院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作为承上启下的“枢纽”,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建成了中医馆,中药饮片配备不少于300种,能规范地开展6类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近年来,长沙建成107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加强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网底”建设不断夯实。目前,100%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也得到蓬勃发展。”长沙市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介绍,3年来,全市新增社会办中医医院6家、中医门诊部和诊所193个。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实施,让社会办中医的政策环境更宽松,给有真才实学的民间中医“松了绑”,使群众接受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更强。同时,相关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规范中医诊所健康发展。
打造“五名”工程,中医药发展驶入快车道
“省下了高昂的手术费,帮我保住了‘原装’髋关节,长沙市中医医院的骨伤科真是名不虚传!”近日,48岁的何迎春从江西南昌来长沙市中医医院复诊,检查结果显示康复得很好。两年前,何迎春被诊断为股骨头坏死,辗转多家医院,均建议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高昂的手术费用和精神压力让她忧心忡忡。去年底,她慕名找到长沙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专家辛晓春,接受了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保髋”治疗,终于成功保住了髋关节。
长沙市中医医院建院60年来,通过重点学科的培养,带动各个学科齐头并进,不断擦亮中医药特色名片。作为该院头号品牌的骨伤科,成为湖南省第一批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牌的“国字号”重点专科,临床药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培育项目,针灸康复科、肛肠科被评为省级重点专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等被评为市级重点专科。该院骨伤科大主任刘定安获评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并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刘定安名医传承工作室;刘定安、张志强、蔡进被评为湖南省名中医;辛晓春、黄鹰、卿照前、蔡植被评为首届长沙市名中医;谭迎春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2017年8月,市委、市政府委托长沙市中医医院建设承办的长沙名老中医馆开馆,成为名老中医聚集的专家坐诊平台、中医适宜技术的传承推广基地、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展示窗口;今年10月27日,石学敏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该院,开展临床、科研和传承工作,推动我市针灸推拿事业发展;该院正在新建的三期工程计划新增1000张床位,将充分发挥三甲中医医院优势建设医养结合大楼,探索完全融合型医养结合新路径……近年来,长沙市中医医院的跨越式发展,是市卫生计生委打造名医、名院、名科、名方、名药“五名”工程取得的成果之一。“五名”工程也在各区县(市)、各级医疗机构结出了累累硕果。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长沙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培养100名市级中医药专家、160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200名乡镇卫生院中医骨干、2000名掌握一定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乡村医生,并通过医联体建设促使大医院的优质中医资源下沉到基层。
6岁的林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反复发作,家长带着他四处就诊,往年每次发作都要使用激素、抗生素等治疗才能好转。去年年初,家长了解到长沙市中医医院知名中医专家张萍在家门口的东屯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尝试中医治疗。“5服中药不到100元,孩子的病好了八九分,至今没有复发过。”近日,在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随访时,一家人深表感激。
去年初,朱博群随女儿从外地搬到岳麓区西湖街道,他有多年的冠心病、心衰,西药治疗效果不好。在西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时,他听说这里有一位基层名中医罗水泉,便找上门去。罗水泉用了3个疗程的中药就让朱博群腿肿、出气不赢的症状明显好转。
“五名”工程、“四个一批”工程让长沙的中医药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目前,全市80%的区县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治病也治未病,中医药赢得更多市民青睐
“不打针不吃药,中医疗法治疗感冒发烧,孩子痛苦减少,体质也增强了。”昨日,在东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肖茜带着3岁的女儿洋洋泡药桶浴、做小儿推拿。洋洋每次感冒咳嗽,都在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中医治疗,一般三四天就能基本康复。和洋洋一起接受中医治疗的孩子还不少,家长纷纷表示,自从家门口有了中医馆,带孩子到大医院打针吃药的次数大大减少。
肖茜关注中医药是从坐月子时开始的,她刚生完孩子,乳汁分泌少。家庭医生了解到她的情况,为她采用耳穴压豆的中医疗法,并推荐了中药药膳和食物疗法。三天后,宝宝就喝上了充沛的母乳。
近年来,长沙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的规范管理。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孕产妇等三类人群的中医药健康管理试点工作;全市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3岁以内儿童中医健康调养、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达到或超过45%。
“过去市民大多是生病了才来医院,现在治未病的意识明显增强了。”长沙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李文龙欣喜地发现,走进他诊室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的年轻女子气血不足、手脚冰凉,有的男生爱长痘痘、睡眠质量不高,都会主动找中医寻求帮助。
近年来,长沙积极开展治未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各中医医院和两成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治未病中心(科),开展了中医体质辨识和冬病夏治、火罐、敷贴、膏方等治未病服务。“治未病大讲堂”“中医中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让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日益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医药在市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彭放 饶敏
编辑: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