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累计解决35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全省八成农村居民将喝上自来水
已建成的47座大型水库工程有近八成是改革开放后建成的、我省防汛抗灾的主战场——洞庭湖11个重点垸防洪标准基本达到10年一遇……
四十年来,我省水利投入大幅增加,已初步形成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体系。11月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年第8场新闻发布会,省水利厅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水利改革发展情况。■记者 李成辉
3500万农村人喝上了干净水
城坪村位于衡阳县城坪冲水库“尾巴”方向,典型的山区,全村1600多人,有四分之一属于当年修建水库时搬上山的移民。由于住在半山腰上,村民只能去山间小溪舀水喝,“遇到下大雨,山间溪水混着黄泥、砂子,根本喝不得;遇到干旱,山间小溪就断流……”
“喝水难”,让村里留不住劳动力,青壮年纷纷外出谋生。去年8月份,这个贫困村终于实现了集中供水。40多岁的村民邓新良,看到喝水难题解决了,也不再外出打工,留在村里了发展产业。
汩汩清泉,顺着水管流入广大村民家中。这样的喜事,如今在三湘大地几乎每天都上演。
“为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全省一直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作为重点。”省水利厅厅长詹晓安介绍,我省为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启动了饮水解困工作。自2005年以来,全省共投入了286亿元,“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累计解决了35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十三五”以来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051万人。
詹晓安表示,下一步,我省将整体推进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确保2020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行政村供水覆盖率达到100%。
年均因灾死亡人数降至36人
2017年7月2日,湘江破1998年历史水位,橘子洲被洪水贯穿,湖南24站点水位超警,全省启动Ⅳ级救灾应急响应。众志成城,最后有惊无险。
实际上,洪旱灾害几乎年年发生。全省上下不断健全组织指挥体系、责任体系、工程体系,科学防控、团结抗灾,打赢了一场场防汛抗旱攻坚战。
例如,上世纪90年代,我省战胜了1996年、1998年、1999年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新世纪后,战胜了2003年澧水流域性大洪水、2006年“碧利斯”和2007年“圣帕”超强台风,抗击了2007年湘中及以南大旱、2009年湘西北严重干旱、2011年洞庭湖区春夏连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先后战胜了2013年全省性大旱和2016年、2017年流域性大洪水,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
近十年全省洪旱灾害损失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年均因灾死亡人数从415人下降到36人,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从8.56%下降到0.72%,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从1.46%下降到0.16%。
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跨越
战胜一场场防汛抗旱攻坚战,离不开水利事业的发展。
40年来,我省在水利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98”大水后,国家持续加大投入,近20年全省共完成水利总投资2489亿元,仅2017年全省投资368亿元,是1998年的8.5倍。通过多年来持续建设,我省已经初步形成了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体系,全省水资源调配能力不断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洞庭湖接纳四水、吞吐长江,是我省水利建设的重点、防汛抗灾的主战场,也是全国乃至世界的治水难题。这些年来,我省持续加高培厚一线大堤,集中整治险工险段,完成了洞庭湖防洪排涝综合治理一期、二期和近期治理任务,22个蓄洪垸堤防加固工程已基本完成,钱粮湖等三大垸安全建设稳步推进,11个重点垸防洪标准基本达到10年一遇。
湖南因水得名,水是湖南最明显的地理特征,也是最大的省情。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全省上下勒紧裤带兴修水利,到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大跨越,湖南正逐步从“水利大省”向“水利强省”转变。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成辉
编辑:向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