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做客“湖湘大学堂·女性讲坛”讲述“我的家信我的家”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黎铁桥 李林俊 易冰莎 编辑:徐丹 2018-11-25 09:43:03
时刻新闻
—分享—

昨日,敬一丹在演讲中与听众互动。长沙晚报记者 黎铁桥 摄

  长沙晚报记者 黎铁桥 实习生 李林俊 通讯员 易冰莎

  昨日,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做客“湖湘大学堂·女性讲坛”,为省直厅局的部分女干部、女职工,以及湖南女子学院和长沙财经学校的师生作了题为“我的家信我的家”的演讲。本期“湖湘大学堂·女性讲坛”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妇联主办。

  故事1 13岁在家里,天天盼着爸妈和姐姐回信

  “我问两个问题:大家还写信吗?家里还留有信件吗?”昨日下午,敬一丹出现在她的“粉丝”面前时,以这样的问话开始了“我的家信我的家”的主题演讲。

  她说,小时候发现家里的床铺底下放着爸妈年轻时候写的情书,自己非常好奇。那些都是妈妈整理的,一共有1700多封。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话也不普及,家人、朋友的联系主要靠写信。13岁时,敬一丹的父母都去外地工作,姐姐也成为知青去北大荒插队落户了,她成了家里年龄最大的孩子,写信成了她的“必修课”:给父母汇报家里的开支,向父母“告状”历数弟弟们的种种不是,给姐姐寄缝补用的布丁……常常是一次至少写3封信。信寄出去后,她就天天盼着爸妈和姐姐的回信。

  故事2 17岁当知青,是知青点写信收信最多的人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正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敬一丹却无书可读。上语文课没有课本,老师拿一份《人民日报》作为课本,照着上面的《社论》念一通就是学习议论文,念一篇通讯就是学习记叙文。敬一丹家隔壁是黑龙江省图书馆,但成天大门紧闭。有一天,敬一丹和几个小伙伴想出了一条妙计:去给图书馆做整理图书、打扫卫生的义务劳动,换看书的机会。图书馆工作人员很喜欢这些爱读书的孩子,允许他们做完义务劳动之后带一本书回家看。

  17岁时,敬一丹成了一名知青,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小兴安岭青河林场当了5年知青,在林场修路。她成了知青点写信、收信最多的人。父亲给她写信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描写了保尔修路,他在修路时认识了冬妮娅。“可那些年,一个十七八岁女孩的身体在疯长,脑袋却‘荒’着,最痛苦的就是无书可读。”敬一丹说,她非常想上学,特别渴盼能成为一名工农兵学员。直到1976年,她幸运地成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终于有机会与熟悉的校园、图书馆亲密接触,从此真正打开了文学求索的大门,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愿望 进入微信时代,希望更多人再次提笔写信

  敬一丹最初的理想并不是做一名媒体人,而是当老师。她后来从事新闻工作,跟全家人爱读书、爱写信、爱记录有关。她的妈妈干了一辈子警察,为了不让自己的孙辈认为“奶奶就是厨房里干活的大妈”,她拿起笔记录下自己的警察人生,撰写了一本《一个女公安的自述》。

  如今已是微信时代,寻找书信的价值还有意义吗?敬一丹说,家书是他们一个小家庭的记忆,又超出了小家庭记忆的价值。“我们每一个小家庭的记录,汇聚在一起,就是国家这个‘大家庭’的历史。”

  敬一丹说,她希望在微信时代能有更多人再次提起笔写信,既是为了不忘前辈,也是给后辈留存一份自己的鲜活记忆。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黎铁桥 李林俊 易冰莎

编辑:徐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