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胡宇芬
11月26日,海南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又出现了袁隆平院士的身影。这里独特的冬季气候条件,可以比在湖南缩短一半的研究时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每年冬天,他都像候鸟一样来到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日前,袁隆平的名字出现在《关于改革开放杰出贡献拟表彰对象的公示》名单上。得知消息,袁隆平院士说,他只是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代表,这表明党和国家对农业、对科技的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调动了知识分子钻研科技的积极性。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来海南南繁基地,从长沙到三亚要花5天,改革开放使交通状况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由衷赞叹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追梦圆梦,从壮年走到了老年。当年冲破束缚、艰难起步的杂交水稻研究,在改革开放后树起了一座座丰碑。
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而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5%,年增产水稻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同时,推动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
屡获大奖,杂交水稻成“中国名片”
11月22日,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专程赴长沙,给袁隆平院士颁发“生命科学奖”奖杯和证书,以表彰他通过杂种优势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抗逆性的开创性贡献,向这位老科学家表达敬意。
这是袁隆平获得的数十项国际国内大奖中的一个。无论出自哪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这些奖项都表达着共同的敬意——袁隆平为推动杂交水稻造福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
唯一的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创新团队奖,先后颁给了袁隆平。
每当说起国家发明特等奖的往事,还有个故事让袁隆平哈哈大笑。
“1981年6月,我正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搞合作研究,突然接到通知去北京开会。我到大使馆问是什么事,说是来了加急电报,要我第二天赶到北京。我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晚上10点钟赶到了北京,农业部一位领导祝贺我拿了国家发明特等奖,我才放下心来。这个奖是钱学森等专家拍板的。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为我颁奖,国家给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10万元奖金,很大的数字呢。奖金是农业部分配的,我拿了5000元。”
国际上的奖项就更多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以色列沃尔夫(奖)农业奖……
2004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水稻年”,“世界粮食奖”颁给了袁隆平。当时陪同赴美领奖的袁隆平秘书辛业芸研究员回忆:“美国世界粮食奖基金会在颁奖辞中赞誉袁隆平的成就和远见卓识,营造了一个粮食更为富足、粮食安全具有保障的更加稳定的世界。应邀前来的菲律宾农业部部长还介绍了应用杂交水稻技术后对该国粮食安全保障产生的作用。颁奖仪式结束后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宴会,一拨拨不同肤色的美国青年跑来袁先生跟前要求签名和留影,那情形跟中国的追星族一样。”
下田看稻家常便饭,勤于思考灵感闪现
有一种黑叫“下田黑”,那是紫外线照射后的作品。多年坚持下田的袁隆平,也披上了“下田黑”。有人感叹:袁隆平长得比农民还农民。
只要健康允许或者不出差,下田是袁隆平必做的功课。“关在屋子里手脚发痒,下田搞试验才有乐趣。”连他考察研究生科研素质的标准,也是能够顶着太阳、趟着泥水、下田实干。
下田看稻,才有可能发现不寻常的现象;勤于思考,才有可能从蛛丝马迹中闪现灵感,开启正确的方向。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是袁隆平发表的第一篇论文,首次描述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病态”特征,从而开启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研发的序幕。这篇杂交水稻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论文诞生的背后,藏着袁隆平多次下田和思考的艰辛历程。
1961年,袁隆平从事的是常规稻育种研究。一天,他像往常一样来到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选种时,发现了一株形态特优的稻株“鹤立鸡群”,穗子像瀑布一样,欣喜的袁隆平待其成熟后小心翼翼地收下种子。来年春天种下1000多株后,抽穗时的表现让袁隆平大失所望,但他灵感闪现并加以验证,原来那一株形态特优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接着,袁隆平推断一定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这个关键的母本,他在两年内先后检查了几十万个稻穗,终于找到了6株。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是袁隆平的另一篇重要论文,也是一次次下田和思考后的回报。
1996年,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由农业部正式立项。1997年的一天,袁隆平在南京考察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形态特别好的杂交水稻品种,这启发了他的灵感。回到长沙后,他一头扎进长沙的试验田里观察、测量了大量数据,写下了这篇文章,提出了“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选育超级杂交稻”的学术思想。
在袁隆平的影响下,当时攻读博士学位的邓启云研究员变更了研究方向,转而挖掘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潜力,此后陆续培育出了超级稻二、三、四期攻关的领跑品种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
产量遥遥领先世界,高产追求永无止境
当年曾亲眼目睹路有饿殍,一直令袁隆平对吃饭问题看得比天重。“高产更高产是永恒的追求。在中国,超级稻亩产800公斤才算及格,亩产1000公斤打80分,亩产1200公斤才是满分呢。”对超级稻,袁隆平甚至定下了如此严格的标准。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水稻单产不断创出新高。最新的纪录是在云南个旧诞生的,百亩片平均亩产达到1152.3公斤,成功突破17吨/公顷(1134公斤/亩)的攻关目标,高产丘块亩产达到了1209.5公斤。
他告诉记者,从三系杂交水稻到两系杂交水稻,再到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研究,我国继续走在世界前列。从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田苗头组合看,双季晚稻小区折合亩产可达到1000公斤,一季中稻可达到1200公斤。
随着超级稻研究的深入,他提出的“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历经11年努力,在湖南累计实施面积8398.3万亩,按照“单产与项目实施前5年平均单产比较”进行计算,累计增产稻谷95.46亿公斤。目前,安徽、河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也积极跟进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始于1979年。当时,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接下来,中美间的杂交水稻技术合作持续至今。
“杂交水稻种子中国有绝对优势,要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如今,杂交水稻在国外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种植面积最大的印度有200多万公顷。”袁隆平说,现在全世界有稻田1.6亿万公顷,如果有一半即8000万公顷种上了杂交水稻,每公顷增产两吨,每年增长的稻谷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胡宇芬
编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