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讯(记者 任波 通讯员 黄朴华)昨日,《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新书发布暨座谈会在长沙举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侯旭东、副主任刘国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等全国著名简牍学者齐聚长沙,就公布的长沙简牍材料展开了深入热烈讨论。
长沙出土简牍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材料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出土于长沙市的中心区域,位于今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长沙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在五一广场区域发现简牍。1996年,在五一广场南侧的平和堂大厦建设工地,发现近十万枚简牍,因临近走马楼巷,遂命名为走马楼三国吴简;1998年,在五一广场西北侧的科文大厦建设工地,发现两百余枚东汉中期简牍;2002年,在五一广场东南侧的湖南供销大厦建设工地,发现两千一百余枚西汉简牍;2004年,在五一广场南侧的湘浙汇大厦建设工地,发现四百二十余枚简牍,因南侧临近东牌楼街,又名为东牌楼东汉晚期简牍。这几批简牍均出土于井窖中,简牍内容多为官府文书档案。
五一广场出土东汉简牍的数量仅次于走马楼三国吴简,为出土简牍大宗之一。从史料的角度看,它的出土具有填补“空缺”之效。西北简中尚见一些东汉初期的简牍,属中后期者则比较少见,而五一广场简牍不仅数量上远超以往全国出土东汉简牍的总和,还填补了这个时期简牍乃至传世古籍所没有的内容,使我们看到过去没有机会见到的历史真相。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形制多样,对研究东汉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有重大意义。这批简牍,绝大多数为官方文书,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其中大量简牍是当时使用的公文,涉及诸多郡县,有实效性。文书的撰写者多为各级官吏,简文中所见官职名目繁多,是研究东汉官僚体系的第一手资料。就字体而言,隶书居多,波挑分明,草书则见于名籍及批示文字,对书法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首次公布了800枚简牍的详细资料
在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保护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四家整理单位和中西书局的通力合作下,《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出版面世,在全国首次公布了800枚简牍的红外图版、彩色图版和释文。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的整理团队,是以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采取自愿合作、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发挥各自特长的方式进行。合作单位中,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具有丰富的考古工作经验,简牍的前期清理与日常维护做得也很周到,同时还有简牍整理与研究能力;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一部分是从简牍帛书整理小组发展而来,在简帛整理方面有传统优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则有着较多的人才资源及简帛整理的丰富经验。四家单位精诚合作,为这批简牍的释读质量提供了保障。
该书的出版面世,标志着“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取得了阶段性整理成果,预示着科研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势必在历史学、文献学、文书学、简牍学、法律史、书法史,乃至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科研成果。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任波 黄朴华
编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