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韶山12月9日电 题:“红色圣地”韶山四十载:从落后小山村迈向“世界级”旅游地
作者 付敬懿
初冬时节天气渐寒,湖南韶山杨林村党总支书记彭建武关停了自家开业12年、年营业额可达百万元(人民币,下同)的农家乐,盘算着建立村里第一家特色民宿,争取来年春节后能开门迎客。
2017年,韶山各主要景点接待游客20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0.28亿元,分别是1991年撤区立市时的19.5倍、310.5倍。“韶山旅游正从‘单一吃住’转向‘多元经营’。”作为杨林村最早投身农家乐致富的村民,48岁的彭建武对未来充满信心。
湖南韶山,是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故乡。这个曾有144位革命烈士、1598名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献身的地方,如今是中国最热门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
亮丽的小楼、黝黑的车道、美丽的田园。很难想象,1978年以前,这里还是个道路泥泞、偏僻贫困的小山冲。
改革开放的浪潮,让韶山旅游迅速崛起,贫穷闭塞的韶山渐渐远去,落后小山村变成了富裕新城市。
1986年,滴水洞对外开放。1993年,毛泽东铜像揭幕,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4年正式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这里的城市道路、标志性建筑、配套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连通韶山内外的交通线路陆续建成,红色旅游产业渐成规模。当地许多村民当导游、开饭店,或是挑着小商品沿街叫卖,投身旅游赚取“第一桶金”,也伴生出利用红色资源发展民生经济的思维。
汤瑞仁创办的毛家饭店是改革开放推动和市场经济勃兴的典型。1984年,汤瑞仁凭着借来的1.7元本金熬粥叫卖,三年后创办毛家饭店,最终发展成为拥有300多家分店的大型产业集团。
改革开放让越来越多韶山人富裕起来。集体经济财源枯竭的韶山村抓住机遇,在1983年办起了故园饭店。而今,包括旅游开发在内的村集体经济每年为韶山村带来800多万元净收入,村民年年分红,老人乐享福利,孩子上大学有奖励。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红利从核心景区蔓延到了美丽乡村。远处600多栋白墙青瓦的民房,掩映在五彩缤纷的“百花园”中,湖南省同心美丽乡村银田村从贫困村蝶变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吸引了村外企业纷至沓来,1044户村民一半开上了小汽车。
韶山全市33个村有29个村是湖南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四个乡镇均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把客源引向农村,休闲农庄、家庭农场等如雨后春笋,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
2017年,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1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10元,分别是1978年的81.8倍和298.8倍。“我结婚那时,最大的梦想是有生之年能贷款买一辆摩托车。”对比现在拥有的生活,彭建武想都不敢想。
旅游及配套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韶山民众就业创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韶山红色旅游发展究竟有何成功经验?
“离不开政通人和的发展环境。”韶山旅发委副主任曾毅文表示,韶山坚持“红色引领、旅游主导”发展战略,各级党委政府为韶山旅游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保障,推动韶山红色旅游从单一的参观型向兼具瞻仰、体验、教育、会展等于一体的综合型转变。
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韶山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实现“联合执法”向“综合执法”过渡,创造性推出“红黑榜”“先行赔付”“七天无理由退货”等制度,执法及旅游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40年后的今天,旅游主导的韶山已经在‘红色圣地’的基础上开启了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新征程。”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付敬懿
编辑:廖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