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沙兆华
2018年9月14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当国歌响起时,与会的聋人代表们齐刷刷举起双手,一起用整齐划一的手语“唱”起了《国歌》,“这是30年来的第一次”!这一幕深深地留在了参会代表、湖南省聋人协会会长陈晓阳的脑海里。
“‘发声’,让祖国聆听,幸福,祖国引领我们一起走过!”一段满怀激情的文字,陈晓阳发在了“朋友圈”里,引起无数聋人朋友的点赞。改革开放40年来,残疾人事业和我国各项事业一起迈步,走得扎实,踏得稳健,再回首时,已是一幅壮丽温暖的画卷。
教育让残疾人活出同样的精彩
1988年3月,又一个温暖的春天,中国残联成立了。30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一轮又一轮的春风,吹拂着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残疾人事业步入“快车道”。
今年40岁的郭洋是省特教中专中医推拿老师,但6个月大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视神经萎缩,注定一辈子生活在黑暗里。幸运的是,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大,学龄时就进入了长沙市盲聋哑学校,1995年7月,郭洋考入了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成为了我省为数不多的拥有大专学历的盲人。随后,他任教我省特教中专,并成为我省首位盲人高级讲师,在他辛勤耕耘下,已有1000多名视障学生掌握中医按摩技艺,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迎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盲人拄着木头拐杖,聋哑人冲着你‘呀呀’不知要表达什么,是残疾人在几十年前的模样”,大多数残疾人为文盲是个不争的事实。今年已八十高龄的周成生犹记得,1977年前湖南就只有长沙市盲聋哑、益阳市聋哑盲、衡阳市聋哑学校。1977年到1988年,全省特殊教育学校由3所增至6所,在校学生849人,残疾儿童入学率仅为3%。
特殊教育基础薄弱,学校数量太少,残疾儿童入学难的问题相当普遍。
1988年12月,湖南省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周成生被任命为省残联宣传教育部部长。
大力优先发展残疾儿童教育事业,周成生开始向省委、省政府汇报,加强同有关部门联系,拿计划,出方案。1990年6月7日,省教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和省残联在长沙召开全省第一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同年8月30日,省政府办公厅批转8个单位《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州市至少要兴办1所特殊教育学校,各县市区开设随班就读的教学点和特教班,所有乡镇都要吸收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这在教育园地里开辟了新天地,解决了残疾儿童有地方读书的问题。
新世纪以后,随着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残疾儿童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总体规划,特殊教育格局已经形成。到2018年,我省人口超过30万的县(市、区)都按要求建立了一所特教学校,全省已建特教学校83所,在校学生达3万多人。
1999年,我省成立湖南省特教中专,特教学校、中专与长春大学等一批国家级大专本科院校衔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残疾人人才培养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全面加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实行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从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2年免费教育,资助目标人群覆盖率100%。残疾孩子与健全孩子一起,得到越来越好的教育,为我省残疾人整体素质提高,残疾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践行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
2018年9日,张海迪当选中国残联第七届主席团主席,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她饱含深情地说:“今天我看到大家,感慨万千,你们都变了模样。我还记得30年前,很多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来开会时的身影。那时,他们很多人没有轮椅,有的是坐着自己制作的木轮椅,有的是挪着两个小板凳来的,多么遥远的路,多么艰难的生活。”这是张海迪对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回顾,也是对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康复事业的赞叹。
两个小板凳、一副拐杖撑起了许多肢体残疾人的人生,对此,今年62岁的全国道德模范、湘潭市福利院保育员许月华一点不陌生,她就是靠着两张小板凳,当起了福利院里100多个孤残儿童的妈妈,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板凳妈妈”,照顾孤残儿童40多年里,许月华深深感到,两张小板凳上的人生要承受多少压力和痛苦。
时代的变迁,给不同时代的人留下了不同记忆。如今,对于普通的残疾人,各式各样、不断翻新的辅助器具越来越人性化,满足行动功能需要。然而,残疾人康复工作并不止于此,2002年,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的成立如同拓荒者,为我省残疾人康复工作迎来新纪元,开启我省残疾儿童综合语言听力智力康复的大门,为以前只能在家中维持生命的孩子扬起生命的风帆。
2008年4月,1岁零4个月的长沙芙蓉区的小靖允,还在妈妈怀中就来到了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接受唐氏患儿的康复训练,以后6年时间里,没有一天间断,小靖允康复效果与她的身高一样发展飞快。2014年,到了入学季的小靖允顺利地进入芙蓉区东晖小学,如今,她已是四年级的小学生,热爱学习、团结同学的她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乖乖宝贝”。
小靖允是“早干预、早康复”开出的花朵。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收训各类残疾患儿6000余名,经过系统康复,均达到了康复合格,进入普幼普小的融合率高达98%,让孩子残缺的生命迈出了同样快乐的人生脚步。
30年不断开拓,康复和辅助器具中心建设已遍布三湘大地,日益满足着康复需求。目前,8个市州、19个县市区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14个市州、91个县市区建成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截止到2018年底,全省已有残疾儿童康复机构146个,建成示范性社区康复站512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共帮助98万名残疾人享受康复服务,为36.7万人(次)残疾人提供辅具适配服务。
经过30年的发展,我省扩大残疾人康复保障覆盖面,提高残疾人康复保障水平,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公办与民办并举、城乡发展均衡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不断向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努力靠近。
全面小康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市调研考察时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残疾人掉队。2013年以来,我省采取政策性兜底保障,各部门合力攻坚,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通过残疾人自身的不懈努力,一步一步啃下残疾人脱贫的这块硬骨头。
残疾人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2015年9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意见》,决定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以下简称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这是国家层面创建的第一个残疾人专项福利补贴制度,与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进行了有效衔接,填补了残疾人福利制度的空白。
2016年,我省全面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2018年,我省将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55元。目前,残疾人两项补贴覆盖目标人群80万人,每人每月分别达到64元和57元,每年惠及残疾人资金达到8.5亿多元。
“普惠+特惠”的福利政策一项项随之而来,脑瘫等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0至6岁农村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抢救性治疗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重度残疾人免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等等,在残疾人基本社会保障防线上,又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外衣。省残联理事长肖红林表示,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奋力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开启,许多困扰残疾人事业的问题和困难迎刃而解。
12月3日,冬雨绵绵。早晨9点,穿着厚厚的棉袄,衡阳县界牌镇将军村29岁的残疾人彭超推着轮椅,吃力地爬上家门口5米多高的土坡上,进行“网络直播”,她直播的内容是家里的绿壳鸡蛋和村里的土特产品,网络将她的家与外界连在一起。因患小儿麻痹症,双腿重度残疾,彭超不适宜外出打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扶贫工作队为她家安装了光纤,使彭超实现就业成为可能。如今,彭超的“励志超超”直播间成为了网红,半年来,她为家中销售了2000多枚土鸡蛋。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扫除残疾人就业众多的障碍,让许多残疾人“足不出户即可上岗”。依托线上线下协同服务模式,我省先后与淘宝客服、58同城合作,培养了一大批残疾人电子客服和淘宝店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通过多种形式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培育扶持残疾人创业带头人,积极创建残疾人就业基地,鼓励支持盲人按摩业发展,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全省5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或稳定增加收入,15万残疾人实现就业,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教育、康复、劳动就业及“普惠+特惠”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冲破了残疾人生命的“障碍”,为残疾人铺就着快乐之路、幸福之路。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沙兆华
编辑: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