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年轻人,跳出农门后又回到农村创业,还把一个村子变成了创业乐土,践行着他的新理念——
“共享农村”
湖南日报记者 邓梅辉
一个80后年轻人,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大学毕业在城市工作几年后又辞职回到村里创业,还用市场化手段引来100多个创客,一起践行他的“共享农村”新理念,把一个村子变成了创业乐土。
他叫张维,长沙市天心区南托街道沿江村星南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2月8日晚,因惦记合作社的事,张维挤高铁从怀化岳父母家赶回长沙。记者得知消息,2月9日上午来到沿江村。
沿江村顾名思义,就在湘江边。江边一大片生机勃勃的种植园,是张维创办的星南多样化生态采摘园。园中一栋板房,就是张维的办公室。
张维长得帅气,两眼深邃,好像总在思考问题。他是沿江村人,济南大学会计专业毕业,先后在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工作过,曾是一个拿高薪的白领。为什么会回农村?他说这事说来话长,主要是读大学时随山东大学一个教授参加过一个农业调研项目,对农业产生了兴趣。但又觉得以前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网络不普及,更没有微信,不敢贸然“进村”。2014年,长沙市行政区划调整,沿江村随南托从长沙县划到了天心区。他认为机会来了,毅然辞职回到沿江村。
最初的创业项目很简单,就是搞蔬菜配送。城里人想吃绿色蔬菜,但找不到地方买;农村人自家菜园里的菜吃不完卖不掉,白白浪费了。张维认为这里面有商机,便在村里办了一个合作社,把村民家种的菜收集起来,送到城里小区去。他通过朋友介绍,在天心区建了20多个配送点,每月送菜8次,3元收来的菜卖4元,送菜一次能赚七八百元。他为每户农户建立档案,每份菜上贴上二维码,产品可溯源,质量有保障,他的配菜生意也越做越好。
但张维总觉得这是“小打小闹”,并不满足。后来,他创办湖南菜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菜菜农业”网络平台。农户把自产的蔬菜晒到网上,市民“点菜”下单。这个平台有点像“淘宝网”,沿江村以外的农产品,如怀化的橙子、湘西的腊肉等,都可以拿来卖。城里的东西,也可通过这个平台卖到乡下,形成城乡双向交流。在网络平台助力下,去年合作社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
卖小菜搞出了大名堂,但张维仍然没有满足。他观察了很久,也思考了很多。农村怎么开发?不能只是卖点小菜。沿江村有房有地,这些资源怎么盘活?自己没有足够多的资本,张维便想到一个办法:“共享农村”。也就是把各路创客引到村里来创业,一起开发村里的资源。
张维说,张罗这个事的,必须是本地人,熟悉村里情况,深得村民信任。否则,一个外地人冒冒失失跑过来,有可能遇到很多麻烦。
张维的做法也很简单,就是通过合作社,把村民的地流转过来,再租给创业者。创业者不用跟村民直接打交道,可专心搞生产经营。而村民可获得土地租金,创业项目办好了还能分红,也可去务工。创业者把一个地方搞活了,客源多了,村民办民宿、农家乐,直接卖菜、禽、猪等,获益很多。
张维说,开发农村,需要投入大把资金。可哪有这么多资金?而且,搞农业风险也很大。因此,他追求的不是做大做强,而是“小而精”,这样人人可创业,风险也可控。现在来沿江村创业的有100多人,共租用土地1200多亩,有种菜的、种草莓的、种多肉植物的,也有办荷园的、养宠物的、搞中医药科普的,多种多样。创业者多是年轻人,他们本金不多,但有热情、有创意,从“小”入手,灵活机动,讲究特色,很快干出了名堂。
冒着冷风细雨,张维带记者去参观村里的创业项目。办公室旁边,就有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大棚,两个年轻人在这里搞多肉植物种植。其中一人叫刘利程,三十出头,他说他是学新闻的,还在湖南日报经济部实习过。过年没回家,母亲从衡阳老家过来陪他。他们种的多肉植物有300多种,可谓应有尽有,线上线下销售,销到了全国除西藏外其余省、市、自治区,年销售收入有七八十万元。
记者还参观了一个草莓种植基地,有10来个大棚,每个大棚占地1亩左右,由湖北来的一家四口经营着。正是草莓上市季节,大棚里尽是红彤彤的草莓,看上去十分诱人。有意思的是,这家的女主人叫任艺,喜欢写诗。在他们住的棚子的壁上挂着几张红纸,上面抄录着她写的诗,其中一首云:“乡亲盼春归,田野听惊雷。暖风山村过,含笑品草莓。”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梅辉
编辑:李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