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个人助学蔚然成风 个人教育助学基金总量超3500万元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李广军 颜开云 编辑:李丽 2019-03-22 14:54:24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广军 颜开云

“周安健捐款1.5万元,周英煌捐款1万元……”近日,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周氏奖学助学基金”正式成立,首期募集的10万元,将用于奖励该村周氏家族高考成绩优秀的考生、资助在校品学兼优的特困大学生。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既学谋生又学做人的“耕读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浏阳人。历经千年的传承与积淀,通过各地新乡贤的奔走呼告,耕读文化如今又在浏阳河两岸厚积薄发。据统计,目前浏阳市教育基金总存量已破亿元,其中个人教育助学基金总量超过3500万元。

成立奖学助学基金激励学子

道源湖村有5000多人,其中周姓就有2800多人。周氏祠堂门匾额下的红色木柱上写着楹联:“捐款助学滴滴清泉族人意,其勉夫,万里鹏程千里马;陶情冶操点点热血赤子心,共努力,三更灯火五更鸡。”周氏家规则挂在祠堂里醒目的位置,其中有一句就是“耕读为本,勤俭持家”。

作为村里评选出来的“科学教子之星”,70岁的周安健一直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而耿耿于怀。他从小对儿子严加管教,将其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此次成立周氏奖学助学基金,他从自己不多的退休金中捐出了1.5万元。

“以前家里很穷,所以没读什么书。记得有一个学期过完了,学费还没有交。”一直在外打工的周英煌担任了捐资助学理事会理事长,也捐款1万元。虽然依靠自己的努力,初中毕业的他在外拼搏闯出了一片天地,也带领不少同村年轻人走上了致富路,但工作中常常因为文化水平不高而感到吃力。吃过不少亏的他希望下一辈不再走他的弯路,“成立这个基金,也是要激励孩子们发愤读书。”

据了解,基金会成立大会上,周氏族人共捐款超过10万元。

践行耕读文化诞生博士村书香村

践行耕读文化,浏阳各地不少村镇对读书建立了一套“激励机制”。

位于浏阳市北部的沙市镇秧田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设立村级升学奖励基金,对每年高考考取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给予奖励,30多年间,这里走出了24位博士、100多位硕士、700余名大学生。整个浏阳市北区向来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位于这个片区的沙市镇沙市村、秧田村,龙伏镇焦桥村等地培养的大学生约占村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有近40名博士,成为有名的“博士村群”。

位于浏阳东乡的达浒镇,年过九旬的李学树是当地有名的“崇文尚学”的新乡贤。1926年出生的李老是达浒镇书香村居民,他热爱文化、尊重知识,节衣缩食将7个子女培养成才,四代人中培养出了5位博士、14位硕士,成为书香门第。他还是义务劝学员,资助一对姐弟完成学业,帮助孩子回到教室上课,村里也形成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如今,该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村,读书尚学成为新村风,村里共出了400余名大学生,“书香村”的村名也由此而来。

浏阳各类教育基金总存量逾亿元

在浏阳市南乡金刚镇,黄蔚德、李明义等一批社会贤达人士、爱心企业家先后捐款数百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资助困难师生,全镇已有陈氏、杨氏、黄氏等宗族设立的6个教育助学基金,总额370余万元。其中刘益祠教育助学基金,从2007年到2018年已经扶助贫困学生444人,金额超过30万元。目前全镇教育助学基金总存量共计1100多万元。

“截至目前,浏阳已拥有个人教育助学基金168个,基金总量超3500万元。”浏阳市教育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市各类教育基金总存量已达11019万元,分为公募基金会(本级基金、乡镇街道教育基金、市直学校教育基金)、非公募教育基金会、个人教育助学基金三类。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李广军 颜开云

编辑:李丽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