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用精品力作为时代培根铸魂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向宏鑫 2019-03-24 09:06:33
时刻新闻
—分享—

用精品力作为时代培根铸魂——五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从培根铸魂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殷切希望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这“四个坚持”,为新时代繁荣发展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好培根铸魂工作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笔墨当随时代”。为时代培根铸魂,就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凡是优秀的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无一不是时代的镜子,无一不在重大历史关头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践创新、社会变革空前广泛深刻,这是一个需要文艺、需要思想,也一定能够产生文艺精品、产生思想理论的时代。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学术创新,都应自觉观照现实、烛照时代,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文艺创作、学术创新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一切创作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培根铸魂。站在人民立场、关注人民命运、肯定人民价值,把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才会生机勃勃。当年,一部电视剧《渴望》万人空巷,源于它道出了人民从十年动乱中复苏、对新生活的憧憬;《平凡的世界》拥有着不同年龄层次的“铁杆粉丝”,是因为它观照时代巨变,再现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筚路蓝缕的追求;今年春节期间,橘子洲头那场《我和我的祖国》的快闪,让无数人情归一处、看湿了眼睛,是因为它让人瞬间燃爆了“与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开”的情怀。

好作品是硬道理。没有凭空而起的文化高峰,古往今来的文化高峰从来都是以经典之作、扛鼎之作为基础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走进人民心灵深处,打造传之久远的时代经典,应该成为文艺界社科界的不懈追求。没有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打造以影视出版为重点的文化创意基地就无从谈起,更无法实现湖南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蝶变。

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母亲河湘江更是一条流淌着文脉、流淌着思想、流淌着哲学的河流。历史上,湖湘文化别树一帜、大放异彩,留下过汗牛充栋的标志性作品、创造性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度名家辈出、精品迭出,“文学湘军”“出版湘军”“电视湘军”等蜚声国内外。像《芙蓉镇》《将军吟》《大清相国》等文学精品,《恰同学少年》《雍正王朝》等戏剧影视作品,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最近也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然而平心而论,这几年我们真正拿得出手、立得起身、传得下来的经典之作并不多。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为时代培根铸魂就落不到实处、见不到实效。

应该看到,今天三湘大地涌动的时代大潮、火热的社会生活、深刻的历史变革,为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素材、丰厚土壤。湖南推进脱贫攻坚、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无异于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怎么啃、成长中的“烦恼”怎么解,需要从理论的层面给出回答;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也呼唤文化文艺的滋养、学理思想的支撑。只要我们把身子紧贴脚下的热土,把目光投向现实的需求,就一定能够锻造出更多有湘味的传世之作。

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既是个体劳动,又离不开规划组织。这需要把提高组织化程度与调动文艺界社科界的主动性创造性结合起来,把尊重艺术规律与强化跟踪指导结合起来,在“引”“领”“扶”上下功夫,优化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生态,形成精品力作储备一批、生产一批、推广一批的良性循环。

伟大的作品,离不开伟大的人格。用明德引领风尚,用情怀温润心灵,才能更好地培根铸魂。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涵养大家气象,祛除功利心态,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尤为重要。唯此,才能真正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在培根铸魂的工作中担当更大作为、体现更大价值。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向宏鑫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