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钱娟
龙虾大王、“薯夫妻”、无人机飞手、“蓝莓姐姐”、红枣“姐妹花”、农场“掌柜”……一拨又一拨新型职业农民回到村里“侍弄”农事,热火朝天的春耕拉开序幕。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3年来,长沙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3万多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3万人,培育市级现代农业领军人才1200人,2962名新型职业农民持证上岗。连日来,记者走进春耕一线,见识到了长沙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范。
虾大王“忙虾”,生态种养有讲究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长沙县果园镇花果村龙虾种植大户夏冬林念起了一首打油诗。清明前后,正是虾苗上市旺季,夏冬林的手机响个不停,不时有订单来“敲门”。“往年潜江和益阳南县的虾苗最俏,想不到今年我们的花果虾也出名了。”夏冬林惊喜地说。
近年来,长沙稻田养虾渐成气候,经历了从稻虾轮作一枝独秀,到稻鱼、稻鳅、稻鳖、稻蛙、稻鸭共养遍地开花的“野蛮生长”,多元化、个性化水产品“出炉”,丰富了市场供给,也让农民增收致富更有想象力。以果园村为例,全村去年稻田养虾面积达到1400亩,3年间呈现井喷式增长。
“养的人多了,不怕价格下跌吗,担不担心销路?”面对记者的疑惑,夏冬林回答干脆利落:“咱花果村的龙虾,还在地头就被‘消灭’了,供应游客吃,长沙城区的餐馆抢着要订,货都供不上。”
“啥好卖养啥!”以市场需求为指南针,思路豁然开朗,夏冬林将养殖规模扩大到170亩,养两季龙虾,种一季水稻,田埂上种植大豆、丝瓜等农作物,实现生态种养、立体开发。
说起新型职业农民这个新潮的名字,夏冬林认为,传统农民种地靠经验,新型职业农民种地靠科技,培养水草,投放有益菌,龙虾吃食精确到以克计算。科学种田,越种越“甜”。
喝过“洋墨水”,“海归”致富有新意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伴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加快,大量农民“洗脚上岸”,一些问题和矛盾也凸显出来。
“长沙赶了个‘大早’,早在2014年就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长沙已根据产业类别建立了近4万人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据库,越来越多思维活跃、眼界开阔的80后、90后投身农门。
曾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的“海归”张凤,专业是经贸英语。喝过“洋墨水”的她,农场掌柜当得有新意,荒野拾柴、浑水摸鱼、植树种菜等农事体验,与休闲度假、农耕文化、非遗文化传承等相“嫁接”,打造农村休闲与研学教育融合发展的现代体验式农场,年客流量达到20万人次。
从穿梭于广州CBD的白领,到如鱼得水的拖拉机手、无人机飞手、收割机操作手,一年种植千亩水稻,熟练操作10余种农机;从种子到出米,全程不落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浏阳85后新型职业农民刘志广种田有点“潮”,工厂化育秧、流水线作业、无人机飞防植保等轮番登场,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块头”施展拳脚,“小机灵”无人机也大显身手。
“长沙通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有2962名,具有年富力强、学历层次高等特点。”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处长夏礼明介绍,这里面有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共同的特点是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
来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管理系统的大数据显示,年龄50周岁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占比达83%,高中以上学历占53%,大学以上学历占比为15%,新型职业农民呈现年轻化、高学历趋势。
玩转新花样,一个红薯显“能耐”
望城区静慎村“薯夫妻”姚栋和文莎,通过“农户+基地+合作社+公司”的模式,把红薯种遍了村里的田间地头,依托“互联网+”销售渠道将红薯粉销往全国各地,还开发了红薯干、红薯片、红薯粉、红薯酸菜等系列产品,让记者见识到了一个红薯的“能耐”。
“蓝莓姐姐”朱和英引蓝莓落户长沙,“海归”万怡与闺蜜冯灿把百亩枣园打造成精细农业“试验田”,甘肃姑娘火雯无花果枝头孕育“致富花”,水产大户杨光炫让南美白对虾在长沙安家……近年来,长沙新型职业农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田间地头玩转新花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线上学习与线下取经相结合,依靠信息化手段多渠道发布培训信息。”夏礼明介绍,近年来,长沙坚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重点工程,精准培育对象、精选课程设置、精准遴选师资、精准培育时间,聘请了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农业技术人员、行业带头人等在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近400人,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长沙模式”。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钱娟
编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