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非遗保护工作开展15年 众多非遗项目重现光彩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龙文泱 编辑:马丽红 2019-06-04 09:21:30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非遗保护工作开展15年,众多非遗项目重现光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6月3日,长沙雨花非遗馆,演员在表演原创现代非遗节目《天下非遗聚雨花》。

6月3日,湖南省文化馆,观众在体验传统素烧坯勾线。

现代人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当时的“现代生活元素”。与现代人的喜好和需求相符,非遗不仅光彩重现,还成为改善现代人生活的助推器。

6月8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3日,由省文旅厅主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主场活动在湖南省文化馆启动,展示了15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湖南实践。根植传统的创意实践,成为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桥梁。

文化创意赋予非遗青春活力

浏阳夏布台灯、草木染婴儿服、湘军系列玩偶、陶瓷挖掘机模型……在雨花非遗馆,大量非遗文创产品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非遗,喜欢传统的东西,但也有人不喜欢它们的表现形式。”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陈剑认为,保护非遗的原真性不等于一成不变,现代的设计创意能在非遗与现代人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不是简单地把非遗元素标志印在产品上,而是把其变为原创IP,湖南湖湘名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文创产品畅销全国。如以湖湘文化代表人物曾国藩等湘军将士为素材设计的卡通人物,深挖湖湘精神,成为很多湖南人送给外地客人的代表性礼物。

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学生以隆回县滩头木版年画中“一品当朝”人物形象设计的微信表情包呆萌可爱。这组表情包于6月1日上线,到6月3日早上,下载量就超过了800次。

本次活动,该院学生带来了一系列创意作品。草木染婴儿“出生礼”系列婴儿用品包括服装、枕头、围脖等,清新美丽。敦煌文化剪纸作品,通过创意设计,让传统民间剪纸作品成为立体、奇幻的装饰画。

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立芳告诉记者,2000年以前,该院就有意识地把非遗文化引入课堂。通过长期的接触,这些年轻的学生对非遗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而不仅仅是完成作业。这让人们看到了非遗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希望。

非遗+旅游,景区更具魅力

位于吉首市区的乾州古城成为近年来游人喜爱的景点新秀。湘西坊能工巧匠园里,进驻了11位非遗传承人,游客可以随时观赏、体验最本真的非遗文化。湘西苗族鼓文化传习所的诞生,让吉首市30%的市民学会了苗鼓。随着咚咚的鼓声、跃动的身姿,苗族的文化和精神沁入骨髓。苗族赶秋、辰河高腔、梯玛神歌、绺巾舞、卡相、哭嫁、摆手舞……由非遗传承人带来的12项湘西非遗项目表演、6项特色文化项目表演每天轮番上演。2018年,面积不大的乾州古城迎客30多万人次。

皮影戏、禅茶、山歌、方言戏剧、弹词在台上演得热闹,中国南岳非遗龙狮邀请赛吸引了来自全国的舞龙舞狮队……近年来,每年农历春节期间举行的南岳庙会已成为非遗展示的大舞台。阿里巴巴发布的《2018年中国人新年俗报告》显示,2018年春节十大热门寺庙中,南岳大庙依托庙会活动力压群雄,排名位居首位。

旅游搭台,非遗唱戏,让旅游景区更具魅力。

传统工艺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许多乡镇处于深度贫困之中。因此,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近两年,这里却有6000多个妈妈回到了家。

这是省文旅厅通过振兴传统工艺,实施“让妈妈回家计划”,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生动案例。该计划以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为依托,设立了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0多个苗绣创业培训基地,培训绣娘6000多名,创造就业岗位近3000个,推出了一批以湘西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创意品牌。越来越多绣娘回乡就业,并带动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创业。

“最初由于家底不清,开展调查研究非常难。后来,我省摸清了家底,从省到县都有非遗保护机构,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情况的了解全面清晰,为研究保护和创新性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陈剑说,传统工艺的振兴还为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带来了生机。如花垣、龙山两个县,开设了残疾人培训基地。

花瑶挑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大学的“花瑶花”非遗扶贫项目团队开发了针对学龄儿童的美育教辅线上产品,打造了线下产品,并在隆回县白水洞村建立了花瑶文化展示基地和挑花设计工作坊,其产品受邀在米兰世博会展览。

传统工艺的振兴,带动了乡村振兴。

湖南日报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肖正湖 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龙文泱

编辑:马丽红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