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饮界,无论网红店攻城拔寨的阵势有多猛,至少在简单清白的早餐江湖里,益阳人认准的多是以夫妻为主角的苍蝇馆子。
他们热情、低调,不谙营销,以口碑立足。
味道家常,故事也温暖。
1
曹安世,徐孟兰,70后夫妻。1994年,两人婚后不久,就在益阳工具厂那边开了一家饭馆。一年后,徐孟兰回了趟乡下,一待就是好几年,这家店也就顺势关门了。
1998年,他们辗转到姚家村附近,又重新开了一家饭馆,“那时候不知道是愚人节,如果知道的话,肯定不会选在那天开张。”徐孟兰说,她清楚地记得,开店那天是4月1日,愚人节。
五年后,夫妻俩决定将原来的饭馆改造成早餐店,还在早餐店旁边开了一个小卖部。
现如今,算上早餐店的前身,已经过去21年了。
2
早上7点,金象面馆内已来了不少人。有人急着打包,有人抢着付钱,有人面红耳赤,有人热气直呼,这边汤锅里咕嘟沸腾,那边雾气缭绕,新的一天,一碗鲜香的面条下肚,就算热乎着开了场。
掌勺的是老板,只见他抄起一团面,丢到长柄的竹笊篱中,不慌不忙地抖几下。腕下生风,臂膀却也不见起伏,骤的一扬,竹笊篱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面稳稳地落在碗里。
店里空间并不大,因此,陈设也简简单单,只有几张干净的桌椅,蒸腾的雾气里飘着令人安心的味道。
如遇高峰期,坐不开的人拎一张板凳,就坐在店门口开吃,端着碗一样食欲滚滚。
在这里吃早餐的人,大多是附近过小日子的居民,言语交错,家长里短,满满人情味。你大可不必像吃午饭晚饭那样“衣冠楚楚”,穿个凉拖或背心就可出门,轻松而惬意。
青椒、肉丝、腰花,以老道的厨艺互相碰撞,最大限度的迸发出食材的本味。肉质细嫩,汤汁浓郁,鲜香入味,吭哧吭哧地夹一筷子,咂舌享受的同时也将起床气抛到九霄云外。
3
老板曹安世看起来有些内敛,话语不多,做起事来勤勤恳恳,麻利得很。
他是益阳土著,很早就出来闯荡江湖。16岁习得一手厨艺后,就去了当地的一些饭店做厨师。
在餐饮界几经摸索后,曹安世决定带着自己的新婚妻子共同创业。
“他这个人很讲究的,还有一点小洁癖。”妻子徐孟兰说,每天打烊后,曹安世都要把店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眼里容不得半点油污。
相较之下,老板娘徐孟兰则要活泼许多,她会跟店里的客人唠唠家常,闲扯几句。
这么多年来,夫妻俩没有想过做大做强,也没有再招帮手。
“现在这样挺好的。”
4
食材新鲜是保证味道鲜美的前提。
制作粉面的食材都是曹安世当天从菜市场买回来的。“我们每天要买两次菜,一次在清晨,一次在中午。”
每天凌晨四点半,夜色还未褪去,夫妻俩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曹安世穿梭于烟火味浓烈的菜市场,买回来鸡鸭鱼群、各色时蔬,为即将到来的早餐“高峰”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徐孟兰则将买来的食材洗净切好,这个过程需在第一缕曙光到来前做完,然后开张营业。
对于经营早餐店,夫妻俩更能切身体会“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真正含义。
5
家常的味道,在不知不觉间囊获了一批“老粉”。
9点过后,店里仍然有许多来吃早餐的顾客,“我们这个店没有固定的用餐高峰期,都是一批一批过来的,忙的时候手脚打架,忙过这阵又可以休息一下。”徐孟兰已然习惯了这个阵势。
问起每天的营业额,夫妻俩没有透露准确的数字,只说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有4位数。
口碑这个东西,得一点点累积,像燕子衔泥,衔一口掉半口地筑起一巢,没有半点偷懒和取巧。
70后的他们简单又务实,经营好小店,便是事业。
6
翻开徐孟兰的朋友圈,大多是和家人的合影,既有一日三餐的温情,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自从开了这个店,夫妻俩就没有了娱乐休闲的时光,歇一天就有食客追上门说想吃。
尽量很累,大部分时间都在店里,自然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孩子,但一双儿女都很懂事,知道体谅父母的辛劳,所以很少让夫妻俩操心什么。
一家人其乐融融,便觉得日子充满了小确幸。
结束一天的劳作后,夫妻俩会窝在沙发上看会儿新闻,等到十点左右,开始沉沉睡去。
尘世间的幸福大抵如此。
7
偏居一隅的姚家村,谈不上一点繁华和精致,好吃的早餐店也就那么几家,但在这里,连街边的小孩都知道馋人的老味道飘自何方。
上午9点,浓烈的阳光从树枝间倾泻而下,洒下点点光斑,益阳的盛夏如约而至,唤醒这里的人们一天精气神的,往往就藏在茶米油盐的喧嚣,流淌在人声鼎沸的鲜活之中。
来源:益了个阳
作者:王新凤
编辑: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