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举行救助机构开放日活动 “寻亲工作室”备受市民关注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匡春林 编辑:向宏鑫 2019-06-20 09:53:30
时刻新闻
—分享—

3年帮1322名迷途者找到家

长沙举行救助机构开放日活动,“寻亲工作室”备受市民关注

从流浪乞讨人员的只言片语中,抽丝剥茧一点点找出有价值的线索,直到解开他们的“身份秘密”……6月19日是第7个全国救助机构开放日,150余位市民走进长沙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站(简称“市救助站”),参与“大爱寻亲 温暖回家”主题开放日活动。他们从“寻亲工作室”“寻亲栏”等独具长沙特色的寻亲服务中,感受救助站工作人员寻亲的“不平凡之路”。

现场 “寻亲工作室”吸引众多市民目光

走进市救助站,一个醒目的“寻亲栏”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2人,1人,……41人,32人。”寻亲栏最醒目的位置上,是今年5月更新的“寻亲数据”。数据显示,通过人脸综合研判,5月共为41人成功寻亲,39人被安全护送返乡。

相距不远的一间普通的办公室,也让市民纷纷投以好奇的目光。这是去年底才新装上阵的“寻亲工作室”,也是帮助解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秘密”的工作场所。

寻亲服务有哪些流程和步骤?寻亲进度怎样?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答案。在醒目的寻亲跟踪进展公示栏中,7位正在寻亲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照片、信息、进展一一在录,展示着他们的“寻亲线路”。

“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是繁琐又细致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耐心、时间和毅力。”市救助站站长廖朝晖介绍,目前,“寻亲工作室”有12名工作人员,他们分别负责对接人像研判、疑难处置等不同的职责。正是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最终帮助无数迷途者找到回家的路。

故事 有的寻亲案例比电视剧里的更曲折

面对一个神志不清的人,根据其有限的话语,为送至救助站的无名氏们“正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多流浪乞讨人员送来时,往往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也无法进行语言沟通。只有等到治疗稳定期,我们才能从他们无心说出的有限的词语中,不断去猜测、拼凑他们家乡、亲人的‘身份密码’。”已在民政基层工作二十余年的罗佑满,一直负责疑难特殊对象的查找工作,也经历过众多比电视剧、电影剧本还曲折的寻亲案例。

前不久,市救助站曾收治了一名行动不便的流浪乞讨人员,该男子坚称自己住在望城坡一带。工作人员驱车前往当地,并推着轮椅上的他,先后走访了他提及的十余个地点,结果当地居民都表示“不认识他”。后来,该男子说出一个手机号码,工作人员才与其家人联系上。

多年来,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回家的寻亲足迹,踏遍全国各地。为了找线索,他们使出“十八般武艺”,发布寻亲公告、微信寻人、寻求当地相关部门帮助……从一个个模糊的音节中,从一个个难辨真假的地址里,他们就这样一步步为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回家的“钥匙”。

提醒 家人走失请及时报案并采集亲人血样

近年来,市救助站着力升级寻亲服务机制,拓宽寻亲渠道,通过创新推出“快速甄别查询法、人像识别比对法、网络寻亲推送法、头条精准推送法、定向跟踪调查法、基因信息比对法、纸质媒介公告法、跨区实地寻亲法”寻亲工作“八步法”,大大提高寻亲效率,着力解决了特殊受助对象“寻亲难”问题。3年来,已帮助1322名迷途者找到了回家的路。今年前5个月,已帮助220名受助对象顺利寻亲。

“发现家人失踪,请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按照规定采集父母双方等亲人的血样;也可前往当地救助站,发布寻亲公告,留下相关信息。”市救助站业务一科副科长杨建成特别提醒,目前人脸识别已成为较为强大的寻亲途径,建议及时给家人办理身份证,便于将有效身份信息联网。此外,如果家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请在其衣物上留下家人联系方式、居住地址等信息,便于事后找寻。(记者 匡春林)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匡春林

编辑:向宏鑫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