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闪光的足迹——走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
刘少奇少年时期刻制的笔筒。(资料图片)通讯员 摄
【基地概况】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自1980年重新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5000多万人次。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位于长沙市宁乡花明楼镇,馆区占地面积1300亩,主要包括以刘少奇同志故居、生平业绩陈列馆等为主体的纪念场馆,以花明楼等为主体的旅游景观。
2018年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重新布展。新陈列的主题是“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展线497米,展出图片400余张,展示文物实物94件,文物复制件182件,汉白玉主题雕塑2尊,油画8幅,艺术雕塑14尊,多媒体场景9个。
“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展览共分九个部分,包括“走上革命道路”“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党的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在党中央领导岗位上”“参与创立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党内公认的党建理论家”“人民爱戴的共和国主席”。展览以生平为主线,采用生平加专题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刘少奇同志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展现他的光辉思想和丰功伟绩。
2019年上半年,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接待观众210万人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每天都有十余家企事业单位来馆开展活动。
【藏品故事】
落款“卫黄”的笔筒
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展厅里,陈列着一只松鹤图竹笔筒,是少年刘少奇在1916年的寒假里精心雕刻的。笔筒上,一棵挺拔的松树下,一只仙鹤傲然独立。旁边刻有一首颂诗:“挺然百尺之,松绕有生志;舞是千年之,鹤德少尘心。”这只笔筒落款“卫黄作”。
少年刘少奇为何给自己取名“卫黄”?这背后有一个爱国立志的故事。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接受了日本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中日交涉失败的消息传到宁乡,还在读书的刘少奇当即刺破手指,含着热泪,写下了“誓雪国耻,毋忘国耻”的血书。他和同学们一起走出校门,开展反日游行示威。
刘少奇曾取名“渭璜”。为了表明自己坚决保卫中华炎黄子孙的志向,刘少奇果断将“渭璜”改为“卫黄”。从这时起,直至在保定育德中学半工半读,他都使用学名“卫黄”二字。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苏莉
编辑:马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