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坪大战指挥部旧址。 李孟河 摄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居住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原“龙家寨女儿队”队员瞿运桂之子张云,常把这首歌挂在嘴边。
龙家寨是永顺县一个普通的小镇,1934年11月,由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挺进湘西,在永顺县塔卧镇建立了长江南岸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此一举歼灭了湘西军阀陈渠珍部队2000多人,赢得了开辟根据地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当时,受伤的红军不在少数,需要战斗员,亦缺乏医护人员,于是热爱红军的湘西各村奇女子们聚集在一起,扛枪打仗、护理伤员,红军第一支女儿队“龙家寨女儿队”就这样诞生了。
群山包围,沿“之”字形山路一起一伏,驶过“十万坪大战指挥部旧址”,8月2日,记者来到永顺县毛坝乡,探寻红军女儿的踪迹。
时晴时雨。一座棕色的木屋门前,96岁的张桂香,如往日般静静地坐着,虽有岁月的银丝、褶皱,却依然精神矍铄。她是当年失散的红军女儿队队员之一。近十多年里,许多红军女儿相继去世。
张桂香因家庭贫寒,不满10岁就在湖北省宣恩县给地主家做童养媳。后来,她参加了红军的女儿队,由于年龄较小,被安排做一些杂事,比如到山里摘野菜做饭、照顾伤员、帮忙接生……她还见证并参与了“板栗园大捷”,曾在解救战友时候被子弹打伤。
“这里有颗子弹,被敌人的枪打的,还在!”张桂香一边指着额头,一边向记者描绘当时的情景。
“敌人从这里上来,我们则在两边山上趴着,等敌人走近的时候就开火,把敌人打到沟里。那年打仗打死了好多人,一直打到望乡台,我就被打掉队了。”当时敌人在后面追赶,张桂香为躲避敌人,把背包往坎底下扔,绳子往石头上系,沿着绳子滑到山下去藏身,等敌人走后,张桂香才发现部队的人都不见了。
“我哭着,喊着,没有回声,我晓得赶不上部队了。”张桂香用手掌抹了抹眼睛,眉头微皱。因战斗转移,她与部队在湖北失散,毛坝乡一彭姓岩匠路过此地,将她带到家乡,成家立业。
红军女儿熊满枝也被打掉了队。
“我什么枪都打过,就对着他们(敌人)打!”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时候,94岁的熊满枝还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十分激动,一边用手比划拿枪的姿势,一边大声地说,“当时我们把吃饭的碗一甩就开始打,饿了就到血盆里抓饭吃!”
“后来,敌人把我打掉队了,我正生着病,被人抬着的,不然不会被打掉队。”熊满枝纹路纵深的脸颊有些颤抖,眼眶里含着泪。
每一个红军女儿,谈起掉队的经历,都不免感伤。
肖秀英在湖北忠堡战役中被打散,曾在居住地——永顺县机械场一间简陋的平房里回忆失散时的场景,她当时89岁:“夜晚,喊她们一个都没答应,不晓得往哪里去了,我不敢大声喊,到山里歇了好几夜。”在山里,她看到茶泡就吃茶泡,看到野菜就吃野菜。
有心善的老百姓路过,给肖秀英送衣服穿,送帕子让她把头发包住,还说:“不然一看就晓得你是红军。”就这样,她躲过了敌人的搜捕,一路乞讨回到永顺岩洞老家。
肖秀英常拍着胸口说:心里头想找到她们,跟着她们心里踏实,可是找不到了。
红军女儿队除了永顺县李家寨的马忆香和杉木村带着女儿长征的张金莲等少数队员随主力踏上了北上征程外,大部分的队员均在留守斗争期间牺牲、被俘或失散。
当时,在永顺、龙山、桑植、大庸等县共建立红军女儿队218支,她们跟随部队转战各地。她们善良、勤劳、纯朴,每日里给伤员倒水、送饭、洗绷带,熬药换药、喂茶喂饭、端屎端尿、洗衣裳,不怕脏不怕累。她们泼辣、倔强、顽强,既是卫生员、炊事员、宣传员,更是战斗员。
■采访手记
轰轰烈烈离去 平平淡淡归来
李孟河
“红军向湘西进军,有武陵山脉作依托,进可以威胁沅陵、常德,以至长江的交通;退可以凭借湘鄂川黔边的崇山峻岭,据险固守,生息发展……”据《红色塔卧》一书记载,这是当时贺龙分析了湘西北的敌情、地理、民情之后,提出了到湘西去建立根据地的主张。
就这样,才有了红军女儿队。
“湘西女子向来强悍……红军女儿队不一般……”采访过程中,记者总听到诸如此类的话语,村民们总不时谈起张金莲。
“我要当红军,帮红军做事,那地方是平等的!”当年,张金莲毅然带着14岁的大女儿范庆芳参加了红军,被任命为龙家寨女儿队队长,跟随主力部队一路北上。
永顺县杉木村,是张金莲的家,遗憾的是她已于1989年去世。据了解,1950年,张金莲从北京回乡,把政府为她新修的砖瓦房送给了当地建小学,自己一直居住在破旧的木房子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有人要给我和几个哥哥安排工作,她说不要特殊照顾,就凭两只手,劳动多少就吃多少。她常常教育我们,不要打着老一辈的牌子,享受国家特殊待遇。”张金莲的孙子范在望告诉记者。
红军女儿们珍惜战斗的日子,怀念战斗的每一次胜利,她们内心始终有着一份纯洁的革命情怀,不争名不逐利,归来,只拿自己应得的,不愿多分一杯羹。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孟河 涂孝辉
编辑:翁子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