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午,骄阳似火。13时40分,隆回县三阁司镇中洲村“扶贫车间”内,140多名员工已开始下午的忙碌工作。
“中午1时30分开工最好了,我们5时30分收工,还可以回去照顾家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洲村村民孙柳青,是个重度残疾人,身高仅1米左右,正坐在工位上处理运动鞋的饰面。她告诉记者,这个工作自己力所能及,按件计算,每月工资可达2200至3000元。
53岁的中洲村村民石冬连,之前在东莞的电机厂打工10年。为照顾小孩和年迈的婆婆,于2015年回到村里务农,收入微薄。现在每天走路十几分钟到“扶贫车间”,主要工作是给鞋面刷胶。和石冬连差不多年纪的工人,在这里并不鲜见。“扶贫车间”花名册显示,约7成的工人年龄在40岁至55岁之间。
年轻熟练工人,更是“扶贫车间”骨干力量。35岁的天子山村村民曾少俊,正运用缝纫机给鞋面“飞针走线”,操作频率明显快于其他工人。之前,她在深圳的电子厂打工了一年多,每个月可以拿到4000多元;现在回到家门口打工,每个月工资也达到4000多元。
中洲村“扶贫车间”,由湖南和亚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投资2300万元建成投产,共有员工140多人。而采用贫困户优先就业的模式,解决了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和亚运动用品公司是隆回青年企业家谢银创办,总部位于上海的专业制鞋企业,已有20多年为国内外运动鞋品牌代工生产的经验。在隆回县城东南工业园的和亚运动用品公司,有6条制鞋生产线,年产能达260万双。
记者边走边看,谢银说:“运动鞋看上去简单,但有上百道工艺、上千次手工工序,需要多年技术沉淀,隆回人在这个代工领域已深耕多年,有天然的优势。而且,作为国际知名运动鞋品牌的专业代工厂,不仅要高度重视质量品控,更要关注环境保护、工人权益等问题。”
谢银告诉记者,与县城的工厂不同,中洲村“扶贫车间”主要负责鞋面配套,目前运营良好,每月出货量达到4万多双鞋面配套。在隆回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将“优势产业下沉”与“扶贫车间设立”相结合,还打算在金石桥、六都寨、岩口、雨山等乡镇复制6个“扶贫车间”,预计可以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
“‘扶贫车间’不是昙花一现,产业扶贫也不是一时兴起,需要与投资人的企业优势紧密衔接。”省纪委监委驻中洲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刘献文说,和亚运动用品公司开设的“扶贫车间”实现了“贫困户、企业、村集体”三方共赢,贫困户“足不出户、就地致富”,企业整合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村集体也获得了租金收入。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肖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