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泸溪“好教育”发展的秘笈
湖南日报评论员
这几天,关于泸溪教育的新闻报道见诸报端,引发人们的热议和思考。一个集老、少、边、穷、库为一体的县、一个GDP总量在全省排名靠后的国家级贫困县,为何能创造出被中央政策研究室专刊发文向全国推介的教育改革经验,为何能多次受到省委书记的关注和批示?可以说,泸溪这些年在破解均衡教育这一百姓群众“痛点”“烦心事”上的成功探索,回答了中国乡村教育的出路问题,找到了破解乡村教育困境的方案,其经验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学习。
“泸溪教育为什么能”,因为“教育立县”的理念体现在主政者“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实践行动中。在泸溪,教育被称为“一号工程”“优先工程”。这些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对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真正做到了“人走政不改”。
泸溪教育之所以能实现“逆袭”,是因为有一套围着基础教育“转”的体制机制。实施教体局各股室与完小以上学校的“捆绑管理”,让每一个办学环节都有标准;城管、公安、卫健等部门与教体局联动已成为常态,学生是各部门联动的“中心点”;在全县中心工作中,教育系统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监督和回应,教育政策环环相扣,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效能。在泸溪,“重视教育”的口号,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是全县方方面面的合心聚力。
泸溪能办出百姓满意的“好教育”,是尊师重教的理念融入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日常生活里。强教必先强师,泸溪在全省率先出台乡村教师津补贴政策,启动教师廉租房政策,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上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倾斜,推行“名师带徒”,加大学校结对帮扶力度,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能够教,热心教”。如此看得到、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泸溪的优秀教师自然越来越多。
“好教育”,就是能让家长省心的教育。泸溪地广人稀,但18年来没有撤掉一所村小,即便是54所只有一名老师的“一人校”,开学典礼、升旗仪式、艺体课程……该有的教学环节一样都不落下。在泸溪,发现有孩子辍学是“很严重的事情”,会牵扯到县、乡、村、学校数十人,乃至动用“司法底牌”。孩子再穷也有好书读、再难也有好学上,这就是泸溪教育的底气。
“好教育”,就是能让学生开心的教育。这些年来,泸溪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不搭“盆景”“不栽花”,努力推动城乡学校共同进步。通过音体美老师的“走教”,城里学生习以为常的素质教育、艺体课程,乡村的学生同样能享有。变“千校一面”为“一校一品”,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个性鲜明、能力突出的可塑、可用之才,这就是泸溪教育的魅力。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把教育办好,可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群众向往更美好的生活铺路搭桥。泸溪,以先行探索的深深足印和强劲鼓点,破解了乡村教育发展的诸多难题,其多年对教育事业的艰辛付出,正收获源源不断的回报。我们期待,泸溪“贫县富教”的标杆,能引导更多地方见贤思齐,努力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