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医务工作者:来到武汉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杨蔚然 徐媛 彭放 罗悦 编辑:翁子茜 2020-01-29 09:13:48
时刻新闻
—分享—

每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社会的心,湖南一大批医务工作者向最危险的地方进发,赶赴湖北开展医疗救援,更多的省会各大医院的白衣战士留守岗位。他们有的在隔离病房,有的在发热门诊,有的在实验室……坚守在最危险的抗疫最前线。即日起,长沙晚报开设《抗疫最前线》专栏,让我们感受温暖,读懂这群最可爱的人。

连日来,湖南一大批医务工作者逆向挺进最危险的地方,赶赴湖北实施医疗援助;另一方面,省会各大医院的医护人员坚守岗位,在隔离病房,在发热门诊,在实验室……他们的抗疫故事,振奋人心、温暖感人。

来到武汉,一刻不停地开展救护工作

1月27日中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5名血液透析护士启程支援武汉。到达武汉后,他们一刻不停地开展救护工作。1月28日,是医疗队到达武汉的第二天,护师李婉贞等人被分配到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她用文字记录下了在武汉工作的点滴片段:

今天是来武汉第二天,我们被分配到各个重症监护室。我的工作地点是南6楼,一个由病房改成的临时重症监护室。

由于来求援的人很多,我们住在离住院部1.7公里的一家酒店。现在的武汉没有公共交通工具,我们只能步行30分钟到达科室。因此,早上必须6时30分以前起床,才能按时赶到工作地点,换下前一班的同事。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协助管床护士的工作、病人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进入病区之前,除穿好防护服外,还要做好喝水、上洗手间等个人准备,以免中途出来,造成不必要的物资损耗,也可节约更换防护服的时间。

来这里之前,我们只是在新闻里看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人数。今天,我看到了用尽全身力气呼吸的感染患者,以及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我们深深感受到生命在病毒面前的脆弱。这一刻,感觉自己能为他们恢复健康献出一份力量是自豪的,我觉得能来到武汉救治现场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在隔离房,隔着玻璃门给同事讲新建议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备战多日的感染科于1月22日傍晚正式启动。隔离病房收治第一例疑似病人,白天还在加紧培训的医护人员,迅速转变为第一线“战士”。

魏婷是今年刚结束ICU轮训的感染科护士,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春节期间主动提出值班的她,早已让丈夫带着孩子回老家,自己坚守临床一线。疫情发生后,她主动请缨,积极投身抗疫战斗。

医院防护服紧缺,为了减少防护用品的消耗,她持续工作8个小时,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第一位疑似病人刚到隔离病房时,其心理防线一度崩溃,因为对疾病的恐慌,病人抗拒隔离,也不配合治疗。“第一次穿上防护服工作,第一次收治这样的病人,我努力平复心情想办法获得他的信任。”魏婷的声音,至今带着颤抖。交谈中,魏婷得知患者女儿与她年龄相仿,便与患者拉家常,缓解他的焦虑,患者开始配合治疗。

而长时间穿着防护服的魏婷,却感觉自己缺氧了。同事透过面屏护目镜看到她面色通红,测量其指脉氧,显示血氧饱和度90、脉搏128,立刻让她坐下来做深呼吸。

安抚好病人,处理完医嘱,魏婷拿出了一张纸,字迹工整地写着她新发现的问题和建议,贴在玻璃门上给隔离病房外的同事看。

“医二代”夫妻,同在一线咫尺却天涯

对于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的80后夫妻袁莎、王凌雁医生来说,今年的春节像一场“战斗”。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夫妻俩同心同德、相互扶持,每天坚守在临床一线。

丈夫袁莎春节前刚从河南进修回来,医院发出召集令后,他二话不说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冲在防控第一线。

妻子王凌雁是“医二代”,父亲曾是医院的急诊科主任,母亲是骨伤科教授。王凌雁回忆,2003年非典期间,父亲每次从防控前线回来,都把全身外套脱在家门口,84消毒液不够用,就用微波炉消毒。2008年冰灾,外伤患者骤增,母亲最多一天完成11台骨折手术,反复用消毒液擦拭皮肤,导致皮肤大面积发红、脱皮。

2009年甲流来袭,王凌雁连续几个月坚守发热门诊,亲身经历了身着防护服,不敢喝水、不能上厕所的艰难,每个班(8小时以上)接诊近100名高热患者。如今,抗疫号角再次吹响,身为医者,全家人从没想过退缩。

今年春节期间,丈夫袁莎每天在发热门诊值守,王凌雁的岗位是不远处的急诊科。近在咫尺,他们却无法见面,每天只能偶尔抽空用微信相互加油、打气。

“现在最亏欠的是两个孩子,我和丈夫实在顾不上他们。希望尽快战胜疫情,天下无病。”王凌雁说。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杨蔚然 徐媛 彭放 罗悦

编辑:翁子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