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倒逼转型,长沙部分草莓基地销售渠道转战网上,线上订购、线下配送
2月29日,宁乡市灰汤镇喻氏果苑,游客入园采摘草莓。记者 李成辉 摄
受疫情影响,往年人气火爆的草莓基地,如今门可罗雀。尤其在正月里,大量草莓滞销,烂在地头,种植户损失严重。但记者采访也发现,长沙部分采摘型草莓基地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将草莓的销售渠道转到线上,采取线上订购、线下配送的方式,降低了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
■记者 李成辉
感叹:“连发朋友圈的心情都淡了”
何铁伟是长沙事在人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他的草莓基地位于望城区黄金园街道黄金园村,有二三十亩的面积,主要是红颜品种。
何铁伟已经种了三年草莓,每年收入都还不错,今年长势也不赖,个顶个又红又大。1月中旬,草莓终于熟了。丰收的喜悦伴随着他。
让他意外的是,草莓熟了,疫情也来了。疫情防控期,正是草莓成熟的高峰期,基地里每天几百斤的草莓成熟,却无人来采摘,大片大片的草莓烂到了地头上。“正月上市的这一批草莓,基本是打了水漂。”何铁伟无奈地说,往年这个时候,果园里每天人来人往,车都没地方停,今年冷冷清清,连发朋友圈的心情都没有了。
转型:面对疫情,草莓销售渠道转到线上
“仅过去一个月,基地损失起码20万元。”相比何铁伟,宁乡市喻氏果苑的负责人喻灿更加焦虑。
喻灿的草莓基地在灰汤,100余亩的面积。经过多年来的辛勤打拼,加之当地的旅游红利,前来采摘草莓的游客络绎不绝。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尤其是2月初,客源出现断崖式下降,草莓大量滞销。
怎么办?喻灿急在心头,直到一个老顾客通过微信问他能不能送货上门,他才灵机一动:自己加过许多顾客的微信,何不通过线上向他们推荐呢?
于是,喻灿拍下几张草莓的照片,配上自己的微信二维码和价格信息,试着发了一条朋友圈。几分钟后,手机便响了起来,老客户们纷纷表示要订购草莓。
起初,为了将草莓销售出去,哪怕是零散的几件草莓,喻灿也打包送货。后来,他自己建了个“拼团群”,提前一天在群里发布信息,当天晚上把订单汇总,第二天统一配送,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运作:采摘、包装、配送,果农一肩挑
“每件3斤,平均每天能配送120件左右。”让喻灿印象最深刻的是,正月十五之前那段时间,由于还没复工,采摘、配送都是他自己亲自上阵,“清早采摘,早上10点从基地出发,先送到商超市场,再逐个小区配送,忙完已是晚饭时间。”
天心区沿江村的草莓种植户小毛也是通过这种方法来销售草莓。小毛夫妇种了7亩草莓,年前疫情开始就主动闭了园。“我们价格低,定期送检,好多回头客。”小毛就和她老公心想,不如直接把草莓从基地送到客户手上,减少接触,“我们是一天送一个小区,每天只送60份,每天凌晨起来摘,中午在家筛选称重分装,下午4点左右出发送出去。”
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每天大清早起来,采摘、包装、运输一肩挑……从天亮忙到天黑,是不少草莓种植户的常态。
专家建议
草莓基地需及时调整销售思路
来自惠农网的数据显示,作为当季时令性水果的草莓价格一路下跌,春节前后原本是草莓的销售旺季,而疫情爆发后线下农贸市场、超市、水果店关闭,线上因交通运输和配送人员不足致物流受阻,草莓的线上和线下销量都呈大幅下滑态势,加之草莓本身不耐存储,因此行情价格持续走低,预计短期价格仍将以跌为主。
对此,专家指出,今年草莓完全指望采摘这个模式肯定行不通,采摘型的草莓基地要迅速做出改变才行。
长沙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处长夏礼明同样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生产经营已经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对家禽养殖业、休闲农业、农业采摘的影响比较大。但消费市场仍然存在。他建议草莓基地及时调整销售思路,采取互联网销售模式,订单配送、定制配送,有条件的通过社区水果蔬菜店,多渠道减轻经济损失。
相关新闻
农家乐出新招线上配送蔬菜
日均销售千余斤新鲜时令蔬菜
本报3月1日讯 “最近几天,蔬菜预订都是上百单。”3月1日,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一农家乐老板张国军告诉记者,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们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将农家乐由时令蔬菜采摘变为线上配送,由于其提供的蔬菜新鲜,且能及时运送到位,一上线便备受好评,客户需求量每日攀升。
受疫情影响,跳马镇的百余家农家乐都按下了暂停键,但这些“农老板”也没闲着,大家纷纷利用农家乐自产自供新鲜蔬菜的优势,组建起了配送队伍。张国军就组建了一支由8名配送员组成的队伍,平均一天可以销售千余斤新鲜时蔬。
记者在张国军提供的2月28日、2月29日的流水单中看到,两天在线上售出百余单,蔬菜的品质也获得了客人的高度评价。
业内人士表示,这种通过“网络下单+菜棚直供”的模式,大大缩短了流通流程,全程“无接触式”的配送方式,能够快速、高效地为广大居民提供安全卫生、绿色新鲜的蔬菜,确保了居民“舌尖上的安全”,不仅符合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还能有效解决当地的蔬菜滞销问题。
■记者 杨洁规 通讯员 熊其雨 杨格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杨洁规
编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