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主题宣传活动第二站走进望城区
如今的湘江村,湖光山色与绿树村庄相映成趣。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伟 摄
绿树绕城廓,秀水环村庄,走进春日的望城区高塘岭街道湘江村,你一定会以为来到了哪个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景区。难以想象的是,眼前这风姿绰约的宝丰湖,就在几年前还叫苦竹湖,水体浑黑,淤泥堵塞,垃圾成堆,恶臭难闻,路人无不掩鼻退避,黑臭污水更是直排湘江。“过年过节的时候亲戚都不愿意来串门。”80岁的苦竹组村民钟玉德忆起从前,忍不住使劲摇头。
短短两年,从臭水沟到湿地公园和人气火爆的乡村旅游点,苦竹湖变宝丰湖的故事,正是长沙积极响应“守护一江碧水”嘱托,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和环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交出的一份最美答卷。4月13日,湖南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主题宣传活动第二站走进湘江村。
山村巨变 臭水沟变身梦里水乡
湘江村位于望城区大众垸片区湘江西岸大堤,是个典型的水乡村庄,全村面积约5平方公里,其中小微水体(沟渠、湖、塘、坝)共67个,沟渠12条,长度达17.04公里,山塘50口,全村水域总面积就有936亩。从前,村民灌溉农田的农药化肥残余、养殖户的生产排污、村民生活污水通过苦竹湖直排湘江,加上多年的淤泥堵塞,与黑臭水体为邻让村民苦不堪言。“严重的水污染既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更不利于村里的经济发展,必须下决心作出改变。”湘江村党总支书记邓志平说。
2018年,湖南启动洞庭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市一区”(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五结合”工程,即结合黑臭水体治理、沟渠清淤清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改善、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因地制宜实施一批中小微治理工程,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打通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最后一公里”。
作为长沙市唯一一个纳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县,望城区在湘江村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水环境整治。2018年起,湘江村对全村水体展开清淤疏浚,淤泥就近堆成小山,沿湖建起了亭子、小桥、喷泉和景观道,湖上打造人工浮岛8000平方米,采用松木桩、水生植物等进行生态护坡,打造人工湿地公园,栽种水生植物净化拦截,进一步降解污染物,改善水质。如今的湘江村,湖光山色与绿树村庄相映成趣,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今天家门口的“梦里水乡”。
人水共生 水清景美日子甜
来到钟玉德家的后院,记者看到,从村民厨房、卫生间排出的生活污水,先流入屋后的隔油池、三级化粪池进行头道沉淀分离,再通过村里统一铺设的地下管网进入十米开外的一个小型人工湿地池。“池子里种的植物都是有讲究的,金钱草、菖蒲、黄芭蕉、芦苇能很好地吸收分解污水中的氮和磷等化学物质,经湿地净化的水再通过沟渠排放到宝丰湖,从源头上便截断了污染。”邓志平娓娓道来,在通往宝丰湖的沟渠里,郁郁葱葱生长着一种叫狐尾草的植物,“它不仅能再次净化水体,还能作为经济作物创收呢。”据了解,在湘江村,这样的小型人工湿地池,按人均1平方米的规格,根据村民的居住密度进行网格化配置和管理,“造价低,发动村民筹工筹劳,既经济美观又实用。”
从源头截断污染源,到疏通“毛细血管”,再到每家每户垃圾分类,从三级管护到村民自治……经过两年的集中治理,湘江村环境大变样了,宝丰湖水质由之前的V类提质为III类至IV类,部分水域水质达到II类。水清了,环境美了,外出务工的村民们都回家了。春种油菜,夏种荷花,水乡美景吸引了许多长沙城里的游客,村民们又种上了红高粱、玉米,养起了小龙虾,利用自家庭院开起了农家乐,放养的鸡鸭、水里的鱼虾、地里的蔬菜都成了城里人最爱的美食和农副产品,“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务工、发展乡村旅游,口袋慢慢鼓起来了,宝丰湖周边27户村民每户年收入平均增加了2~3万元。”邓志平自豪地说。如今,宝丰湖的治理模式正在复制到一桥之隔的彭家湖,通过源头治污、定期治淤、铁腕治违、生态治岸、精准治脏的行动,实现彭家湖流起来、净起来、美起来。人水共生的和谐乐章正在湘江岸边悠扬奏响。
4月的宝丰湖畔春风拂面,80岁的钟爹搬个靠椅在湿地公园景观带上惬意地晒太阳。“儿子在城里买了大房子,说要接我去住,我才不去呢,哪都没有这里好。”他说。(全媒体记者 吴颖姝)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吴颖姝
编辑:马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