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苗家姑娘山歌清脆,十八洞的泉水酿造的米酒甘洌清甜,一勺热油浇好的辣椒面泼在湘西特有的米豆腐上,鲜香扑鼻。这个深藏于武陵山区腹地的苗族村寨不仅有着“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更有“黄发垂髫”的怡然之乐。
穿过隐身云端的矮寨铁索大桥,再驶过沿着悬崖一路蜿蜒的盘山公路,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就如同桃花源般展现在记者眼前。
苗家姑娘山歌清脆,十八洞的泉水酿造的米酒甘洌清甜,一勺热油浇好的辣椒面泼在湘西特有的米豆腐上,鲜香扑鼻。这个深藏于武陵山区腹地的苗族村寨不仅有着“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更有“黄发垂髫”的怡然之乐。
“好日子呦,踏实着嘞。”71岁的石爬专老人身子越发硬朗。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狭窄的山路,走进石爬专老人四壁黝黑的木屋,当时家里还没有电视的老人问来客:“怎么称呼您?”总书记唤老人一声大姐:“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十八洞村的苗族村民唱起迎客歌。 本报记者 郭少雅 摄
风起十八洞,“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苗寨人家的晒谷场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提“精准扶贫”,一把金钥匙直指新时代扶贫工作中减贫效率递减的难题。从此,这个被贫困枷锁“困”了千年的小村庄,成了中国反贫困事业进入“精准扶贫”阶段的起跑点、试验田,折射着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脱贫之路”。
要脱贫 先把心头那个“怕”字甩掉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完十八洞村的当天,时任村委会代理主任的施金通就接到100多个电话,“都是各个部门和企业要来扶贫、支持的”。
与“扶贫电话”同节奏,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辞工回村,昔日不是喝酒就是闲晃的单身汉也开始往村委会办公室跑得勤快,大家关心的事情是同一件——这次扶贫能给每家每户发多少钱?
在与县里派来的扶贫工作队的见面会上,满怀希冀的村民听第一任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说,“此番扶贫不仅不发钱,还要动员大家一起改造基础设施,修机耕道要占用部分田地,还没有补偿款”。大家面面相觑,会场的气氛低落到了冰点。
虽说有各种不情愿和不和谐的小插曲,可村里的公共事业还是一点点地推进着。村民们太想过上好日子了!村民龙拔二记得清楚,为了山窝窝里那一亩三分地,她一次次把旋耕机拆成零件,用背篓背上山,到山上组装起来开始劳作。日头落山了,再把机器拆散,一趟趟用背篓背下山。这样的苦,龙拔二似乎看不到尽头,“盼了多少年,有人带着我们修路,搞发展了,要加劲儿干哩”。
可矛盾还是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为了给“地无两尺平”的十八洞村打造支柱产业,扶贫队和村“两委”干部反复调研,最终决定在距离十八洞村30公里外的道二乡流转1000亩平地,发展特色猕猴桃产业。虽然相关合作企业和科研院校都在资金、技术、种苗方面给予了支持,可还有1000万元的资金缺口,工作队决定用银行贷款的方式解决。
“扶贫不发钱也就算了,还要背上一身债?”村民们炸了窝,2014年的村民评议大会上,村民们给龙秀林打了最低分,十八洞村的产业发展一度陷入了僵局。
“满心好意,乡亲们咋就这么不配合?难不成十八洞人真是外面传的那样,‘等、靠、要’思想严重、扶不起来?”龙秀林找村里的“能人”施进兰聊天。
施进兰告诉龙秀林:“我们十八洞人有三怕,一怕养猪猪太肥,山大沟深扛不出。二怕粮食大丰收,没有机耕道粮难收。三怕孩子成绩好,大学学费交不了。在别处巴不得的好事儿,在十八洞都成了‘怕’,龙队长,乡亲们是穷怕了啊。”
挖着了“病根”,工作队和村“两委”开始给村民算细账、带着村民代表到四川蒲江看猕猴桃示范园、跟合作的企业座谈商定收购保底价。“一亩猕猴桃年产量5000斤,保底价5元/斤,还本付息后,每人每年至少能分红1000元。”村民们看着蒲江硕果累累的猕猴桃果架喜欢得不得了。种了一辈子庄稼的龙太金更是主动跟工作队请缨:“我来学技术,先种30亩给大家蹚蹚路。”
如今,站在十八洞村的高处向下望,青石板路串联起座座苗族木楼,不仅上山的机耕道拓宽了,家家户户的厨房也修整一新,燃气进了村,厕所也是清一色的抽水马桶。猕猴桃基地早在3年前就开始挂果,因为初期制定了高标准的生产规程,果实一上市就直供港澳地区,户均分红达到了5000元。
“十八洞村能有今天,第一步是甩掉了群众心头的那个‘怕’字。咱山里人就不信,‘穷帽子’还能在谁的脑袋上扎了根!”现任扶贫工作队队长麻辉煌说。
引凤凰 得先栽下梧桐树
穿上阿妈亲手缝制的苗族服装,背起竹背篓,举起自拍杆,苗族姑娘施林娇开始了一天的直播。
上山砍柴、水稻插秧、熏制腊肉,一切原汁原味的苗寨生活都被施林娇的镜头一一记录下来。昔日“有女莫嫁梨子寨,一年四季吃野菜,山高沟深路难走,嫁去后悔一辈子”的十八洞村,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武陵深处桃花源”。
施林娇告诉记者,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走红的视频并不是她单打独斗的杰作,它们背后是一个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三小施”的制作团队——研究生毕业的施志春了解乡情、大学毕业后就在外从事短视频工作的施康擅长短视频运作、在大学时就有直播“带货”经验的施林娇有出镜经验。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村庄游客数量锐减,酸萝卜、腊肉等土特产销售遭遇困境,“三小施”一番合计,有了如今在网上走红的“湘西十八洞娇娇”,阿婆阿公们的土特产有了可靠的销路。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施金通告诉记者,如今从十八洞村考出去又选择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已经有11名,他们有的成了扶贫产业的带头人,有的进入了村“两委”,这个古老的苗寨因新鲜血液的回流而焕发出活力。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到农村这片热土上开创事业,但这绝不是一句口号。”回村做大学生村官的龙建义说,因为村里电网改造、网络升级,才有了“三小施”制作精彩视频的物质基础,因为村容村貌的提升,才有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支撑民宿产业的发展,“十八洞村的发展方向既传统又现代、既古老又年轻。练好内功,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
在年轻的龙建义眼中,“金凤凰”不只是回到家乡的大学生人才,更是十八洞村吸引来的新产业、新业态。
十八洞村人均耕地只有0.83亩,从广东打工回来的隆吉龙把黄桃产业引入村子。有平地的地方按亩种,没平地的地方按棵种。房前屋后几棵黄桃树,既是“林果经济”,也是“美丽经济”。
十八洞村的民宿越来越火,原汁原味的苗家木楼吸引着游客的目光,现代化的“地球仓”也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间出现。达到五星级标准的“地球仓”集“移动”“智能”“生态”属性于一体,以自循环方式和绿水青山融为一体,让游客真正实现了“除了美景,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
谋振兴 十八洞村还要先行一步
隆英足是十八洞村有名的热心肠。听说村里要打造旅游产业,她第一个把自家的猪场进行拆迁改造;寨子里的孤儿办助学贷款、申请低保,她也总跑前跑后忙着张罗。可就是这么一位热心肠,却跟十八洞村的村委会主任助理刘苏起过不小的冲突。
刘苏是香港城市大学岩土专业工程专业博士。2019年,刘苏联系了湖南大学规划学院的专家对十八洞村进行总体规划,规划把梨子寨和竹子寨设为农旅“核心寨”,而飞虫寨与当戎寨规划为农旅“产业区”。
消息一出,飞虫寨的村民代表隆英足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梨子寨和竹子寨搞得那么好,我们飞虫寨好像是被隔离了一样。青石板铺上了,民居也改造好了,大家白忙活了!”当戎寨的村民代表意见也很大。
已经脱贫的十八洞村由四个寨子组成,虽然人均年收入已经从2013年的1600多元增加到了1.3万多元,可旅游区的梨子寨和竹子寨要比农产区的飞虫寨与当戎寨人均年收入高出4000元,这是不争的事实,村民有意见也合乎情理,关键是如何寻找到破题之道。
“赶秋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每逢立秋,苗族群众就会停下农活,穿上盛装,结伴成群,进行打秋千、吹笙、歌舞等娱乐活动。2019年的“赶秋节”,十八洞村热闹了整整45天。精心挑选的苗歌、苗舞、特技表演等节目被特意安排在了飞虫寨,再搭配当戎寨农产品的展示销售。从梨子寨、竹子寨引流而来的游客在飞虫寨流连忘返,当戎寨的黄桃、果酒、竹编也卖了好价钱。四个村寨齐发力,十八洞村人都觉得这个“赶秋节”过得带劲儿、乐呵。
记者采访时得知,十八洞村的“十八溶洞”也正在开发建设中,因为溶洞地处大山深处、开发难度较大,过去几年一直处于沉寂之中。“通过发展产业,村集体已经有力量对溶洞进行深度开发。溶洞大部分区域位于飞虫寨,未来可以把四个寨子按照各自的特色打造出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四个寨子一个都不会落下。”麻辉煌说。
“习近平总书记说,十八洞村不搞盆景,不搭风景,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因为有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牵挂,十八洞村才能有这么大的变化,下一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十八洞村还是要先行一步,探索出统筹协调发展的路子来,不让一个乡亲在小康路上掉队。”刘苏说,他对十八洞村更加美好的明天有信心。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郭少雅 杨娟 姚媛
编辑:廖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