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至6月,按照省委决定,省委组织部派出考察组,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开展专项考察调研,了解掌握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表现,发现识别优秀干部,为基层干部加油鼓劲。湖南日报开设此专栏,聚焦这些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奋斗身影,讲述他们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的故事,敬请关注。
湘潭县射埠镇科协主席邓述东已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27年。这位今年47岁、土生土长的“田秀才”,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他培育的富硒五彩稻获国家金奖,他研究的稻米降镉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他探索的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在全县推广,他提出的秸秆种菇变废为宝解决了稻草焚烧问题……
邓述东先后获评中国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科普中国最美乡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等,袁隆平院士也多次题词对他表示赞赏,但他说,自己在扶贫路上还是个“愣头青”,想多使点力,做好“稻田里的守望者”。
在我省4月启动的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考察中,邓述东获得好评。
“一亩田脱贫”
7月22日,大暑。记者见到邓述东时,他正在湘潭县易俗河镇友谊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楚松林家的农田里,查看水稻生长情况。烈日炎炎,绿色的田野里泛着白光,邓述东和楚松林身上大汗淋漓,两人脸上却挂着笑。
“去年加入述东老弟的‘一亩田脱贫’,赚了2万多元。今年水稻长势不错,收益会更好!”58岁的楚松林咧嘴笑着说,“如今,左邻右舍都找我‘取经’,村里还有三十几户老乡想加入进来嘞。”
什么是“一亩田脱贫”?“一亩田”真能“脱贫”吗?事情得从2017年说起。
这些年,邓述东沉在田间地头,埋头科研,取得一系列成果。一双雨靴、一个大篮筐、一辆满身泥巴的汽车,成了他的标配。2017年,他琢磨着能不能利用自己的成果,开发一种投入低、效益高、易操作的种植模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说干就干,邓述东一头扎进试验田里。“他把工资的80%用于农田试验和外出学习考察,田里倾注着他的汗水和心血。”跟着邓述东学技术的贺进军说。邓述东的妻子欧阳素群说:“他每天从早上6时忙到深夜,真有点心疼他。”
经过日复一日采集样本、测试分析、记录数据、整理资料、反复实验,邓述东创新探索出“一亩田脱贫”模式。
“简单地说,就是采取包种子、包技术、包服务、包回收、包利润的‘五包’机制,带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种植优质特色水稻,秋收后利用稻草做覆盖物,露天培育赤松茸。”邓述东解释道,“每户贫困户只要经营一亩田‘水稻+赤松茸’,年纯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可使1户2至3个人的贫困户脱贫。”
“以五带一集资助弱”
“一亩田脱贫”,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搭上了科技脱贫“快车”,但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怎么办呢?
邓述东又提出“以五带一集资助弱”的扶贫模式,即从销售水稻、赤松茸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扶持资金,5户可帮扶1户无劳动能力者脱贫。
为此,邓述东算了一笔账:按照稻米每600公斤提120元,赤松茸每2500公斤提1000元计算,每亩可提1120元。如每户种1亩,则5户共可提取5600元,可以使1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
千算万算,产品没有销路,一切等于零。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湘潭县组建了专门的服务团队。邓述东带着团队四处奔波,想尽办法打通了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的销售渠道,产品还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团队+贫困户+公司”的产供销产业链顺势形成。
2018年,“一亩田脱贫”模式获得湖南省公益创投大赛金奖。去年,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和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奖。
目前,“一亩田脱贫”模式在湘潭县、湘乡市30个村推广实施,已累计帮扶1316户贫困户脱贫,带动30多个贫困户发展成种植大户。同时,该模式在永州、益阳、常德等5市建立了示范点。
大家致富的“宝贝”
“虽然现在每天靠吃药减轻疼痛,可他心里却是甜的,他把扶贫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欧阳素群说,2018年底,邓述东在指导贫困户生产时不慎扭伤右脚,膝关节松脱渍水。医生嘱咐他卧床休息,他却放不下贫困户和试验田,敷着药瘸着腿天天坚持工作,导致肌肉萎缩,至今没有恢复。
“还有很多事等着我去做,耽误不得。”邓述东说,今年他又引进和选育了多个特色品种,开发了“黑花生+赤松茸”“黑土豆+竹荪”“虫草参+赤松茸”等多种循环生态高效种植模式,帮助当地村民在致富的大道上越走越宽广。
眼下正是黑花生结籽期,看到邓述东,友谊村建档立卡贫困村民何强拉着他往地里跑,查看花生长势。
“去年这块地种辣椒赚了千把元,今年4月试种黑花生,还有个多月就可以丰收。按照保底价,起码也有四五千元收入。”何强叉着腰,笑着说,“如果黑花生是我们家脱贫的‘宝贝’,那述东哥就成了大家致富的‘宝贝’哒!”
一阵风吹过,绿油油的田野里,禾苗笑弯了腰……
■考察调研手记
考察调研组深入湘潭县走访,当地百姓说起邓述东,无不夸奖点赞。邓述东探索开发的“一亩田脱贫”等成果,帮助很多农民走出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干在田间地头,心系广大农民。27年来,邓述东把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在广袤的田野里辛勤耕耘,致力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深耕“一亩田”,撬动扶贫业,他是大胆创新的“拓荒牛”,也是忠心耿耿、埋头苦干的“老黄牛”。
“广阔的农村大地,需要千千万万个像邓述东一样,在农民身边、有土地情怀,刻苦钻研又接地气,能实实在在解决农业发展难题、满足农民致富需求的‘土专家’。”考察组组长杨晓晋说。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肖畅 胡雨清
编辑:张天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