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间线丨吴家坪:曾经的“官街”,如今有不少宁乡肉铺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马丽红 2020-08-01 09:28:53
时刻新闻
—分享—

2.jpg

吴家坪巷聚集着8家肉铺,竞争压力颇大。

3.jpg

4.jpg

福德里4号公馆的天井。

5.jpg

黑茶艺术馆用黑茶砖装饰出了一面墙。

中伏这天,我们闯入了“有机更新”后的吴家坪。让人意外的是,曾经的“官街”,已是流淌着市井烟火的菜市。进入小巷,森森然的泡桐树上蝉聒噪不停,暑热肆无忌惮地扑面而来,这是老街特有的气息。

跟长沙南门口、黄兴南路步行街只有一路之隔,和它们的繁华相比,吴家坪就像一介朴素的布衣。然而,它曾是民国名噪一时的“官街”,见过达官贵人们进出官邸的气势,也目睹过官场中的得志和失意。它,是见过世面的。

如今,撕掉官街标签的吴家坪,只是一个平凡小巷,淡定而从容。撰文/记者伍婷婷实习生孟令坤

当年官轿、福特、摩托车往来不断

吴家坪巷是长沙天心区城南路街道吴家坪社区里一条并不起眼的小巷。它处在黄兴南路和城南西路交界的东北角。隔着城南西路,它跟时尚繁华的步行街对望,几步之遥却有“代沟”,隔着不同的时代。越过黄兴南路,同样沦为菜市场的上碧湘街,那里的人气却是吴家坪巷遥不可及的。

很难想象,这样的平凡小巷,在抗战前曾是著名的“官街”。

时间回到1930年至1937年。何键主政湖南(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第四路军总指挥),部分官员与四路军高级将领,将官邸置办在离学院街省政府不远的吴家坪。仅吴家坪正街就有四路军高级参谋兼省会警察局长余湘三新建的四层石库门官邸,四路军十六师师长陈光中、十八师旅长钟光仁、十五师旅长庄文枢、湘西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余如愚、长沙四大律师之一的邓中钢等诸多官邸。吴家坪支路冯家湾还有四路军副官长熊仕鼎、十五师军需处长李轨(师长李觉之弟)等人的官邸。冯家湾围墙内有钟馗塘、四路军军需处的多栋仓库,跟冯家湾相接的六十码头处,还有李觉资助建造的楚善堂。

当时的吴家坪热闹非凡,每天官轿、福特汽车、摩托车、人力车等往来不断,街巷里黄包车铃声、轿夫吆喝声此起彼伏。那时官员出入都有保镖带枪护卫,太太、姨太太们出门,也有仆妇跟随,就连他们的子女上学也是黄包车接送。每到夜晚,吴家坪的这些宅院公馆灯火通明,推杯换盏的酒席声,搓牌打麻将的喧闹声不断。随之兴起的夜市也在街头巷尾风靡起来,推着各种小食的摊贩沿街叫卖,好不热闹。

但最热闹要属楚善堂的法会。那时,李觉母亲每年都会在楚善堂举行盛大的悼念阵亡将士的法会。法会一般持续十天半月,现场锣鼓喧天,祷告日夜不停,期间流水席不断。这样的法会除了时任官员的参与外,还吸引各地宾客,连围观的市民都络绎不绝参与其中。

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四路军全军调往淞沪苏浙参加抗战,省政府全部改组,这条“官街”也随之人去楼空。1938年的那场“文夕大火”,吴家坪的大部分公馆宅院付之一炬,只有极少部分幸免于难。从此,这条名噪一时的街巷也逐渐没落,淹没在一片民居之中。

隐匿的公馆群:“文夕大火”的“幸存者”

隐匿在冯家湾巷的公馆群,是长沙六大公馆群之一,也是“文夕大火”的“幸存者”。公馆群包括冯家湾46号、48号公馆,福德里4号、5号、6号(新3号)公馆,还有冯家湾跟六十码头交会处的楚善堂。

进入这片公馆群,需放慢脚步,细细打量。公馆大部分时间都“闭门谢客”,运气够好时碰上它开门,便可进去参观一番。冯家湾46号、48号公馆在一个铺着青石板路的里巷里,它们只有一墙之隔。48号公馆时常敞开大门,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这栋公馆是中西结合的砖木结构建筑,有双重门框,外门框为仿西式拱券,内门框为花岗岩造,看上去十分气派。透过大门还能看见种满盆栽的庭院及二层小楼。这栋建筑的墙体看起来老旧,但很有人情味。吴家坪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是20世纪初的建筑,原房主是国民党一师长,现在里边住了多户人家。和它同时期的46号公馆则颇为神秘,它的两扇对开门甚少打开,门前青石板缝隙里长满了车前草。“房子整修过,里边很大,还住了三户人家,它的原房主也是一个国民党师长。”冯家湾老住户陈爹介绍。

福德里4号公馆让人惊喜。虽有6户人家住在其中,摆设也很凌乱,但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房子漂亮的内饰。走进去,71岁的宋育瑜正在跟修电扇的邻居闲谈,他已经在这栋公馆里住了60多年。“我家从最开始每月9毛钱房租住到现在每月一百多元房租,房子构造几乎没变。”他说公馆是1935年修建的,原房主姓吴。这栋房子的外墙是红砖清水墙,使用的是长沙著名品牌“裕湘”砖,东下角还留存着“1935本宅四周私墙私角并无寄缝”的界碑。仔细打量,通往二层的天井西侧是摸得顺滑的木楼梯,二层围绕天井的走廊外侧还有铸铁雕花“寿”字护栏。锈迹斑斑的雕花护栏在天井漏下的阳光照耀下,投影到木地板上格外好看。“二楼的护栏是围绕整个天井设计的,四个方位分别雕有福、禄、寿、喜,现在只看到‘寿’了。”

福德里4号公馆的对门是5号公馆,我们去的时候,它正在装修,恰巧见到了它白粉墙剥离后露出青砖的原样。这是1931年建造的房子,前后两个天井,前天井为以炉渣、石块等加工的半人工化地面,内天井为铺砖甬道。“5号的原房主是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6号的原房主是国画大师雷开石。”宋育瑜说,这些公馆修筑时间相隔很近,他曾见过6号公馆的主人雷开石,“他是湘潭人,留了很长的胡子,擅长水墨画,尤其是荷花”。见大家对周边的老建筑感兴趣,他和老伴招呼着大家进屋歇凉,还拿出冰激凌给大伙解渴。他和老伴尽管只是租住在公馆里,早已经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在冯家湾巷和六十码头交会处还有一处古迹——楚善堂。它是清末民初长沙几个规模较大的民办慈善救济机构之一,在“文夕大火”中幸免于难。这栋4层楼的老建筑尽显老迈,欧式窗户已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只能透过圆拱形的痕迹想象它曾经的样子。走入楚善堂,沿着可供两人侧身而过的木楼梯盘旋而上,松动的木地板踩上去嘎吱嘎吱响,房子里光线很暗,有些破败,但还住着三十多户人家。这些老建筑都是不可移动文物,仍在发挥着自己的功用价值。这次的有机更新并未对其进行改造,我们也因此见到了它历经岁月的沧桑模样。

“没十几年沉淀,不敢在这里做生意”

褪去“官街”身份的吴家坪老街已回归普通小巷,但它又是有时间“门槛”的。几乎每个留在这里的生意人都已经扎根十年以上,连街角配钥匙、卖水果的小摊贩都有着回忆里的味道。

吴家坪巷如今是小型的菜市,铺子从街头排到巷尾,卖小菜、卤菜、粮油、生鲜、辣椒、水果的都有,但开设最多的却是肉铺。在这里卖肉的很多来自宁乡,就算不是宁乡人,卖的大多是宁乡猪肉。肖女士的肉铺在吴家坪巷和马厂巷交界处,是这条巷子中较大的宁乡肉铺。她细数了下,这条短短几百米的小巷里有8家肉铺,竞争压力很大。她是宁乡人,在这里经营肉铺近18年了,家里有农场,傍晚都会回宁乡拖猪肉。在她的肉铺里,还卖自己农场的土鸡鸭和土菜,才有了一席之地。吴家坪社区有机更新后,吴家坪巷南侧用围挡拦了起来,铺面都在北侧,菜市场缩小了。肖女士的铺子原先在南侧,现挪到了北侧,“除了这条巷子里的竞争,隔街对望的碧湘街也是竞争对手”。

她说如今在巷子里经营的老店,都靠老主顾维持生意。正说着,一老主顾指着铁钩上的猪肝,还没说要多少,肖女士手起刀落割好放入了塑料袋中。“我今天少带了两块钱,明天补给你。”提着猪肝的老主顾说道。“好咧。”肖女士堆笑。她跟老主顾之间的默契,几乎到了别人只要来她的肉铺,她就知道别人需要什么、要多少数量的程度。

沿巷子走去,又跟几个肉铺老板聊了聊,他们生意有好有坏。有意思的是,即便是相邻店铺的两人也甚少交流,他们通常用余光暗自较劲。

在吴家坪,修表、开锁的小摊很多都是衡阳的。与吴家坪巷相接的里仁坡,陈姨正戴着配钥匙的放大镜跟身后的顾客沟通细节,只见两人意见达成一致后,她干脆利落,不一会儿就将配好的钥匙交到顾客手中。“我在这里配了29年钥匙,积累了很多老主顾。”她是衡阳人,跟着丈夫学会配钥匙后,一直在吴家坪配钥匙。她丈夫16岁来长沙,现在两人分头行动,她留在老地方经营老主顾生意,丈夫在芙蓉区那边开拓新市场。“吴家坪这片有五六家配钥匙的,大概有一半是衡阳老乡。”说着,又有老主顾打进电话让她修表,还未放下电话,摊子前已经站了两三人等着配钥匙。

下午5时,在沙家巷转入吴家坪社区的岔口,55岁的陈建国满头是汗,他正在给红烧肉炒糖色。红烧肉是满哥原味粉店的招牌码子。这家逼仄的粉店已经开了20多年,从上碧湘街搬过来也有好几年,追随它的老主顾特别多。陈建国笑着说:“从年轻时的满哥到如今55岁还是满哥,吃粉的人也跟我一同变老。”粉店主打红烧肉、牛肉、排骨、杂酱码子,一般早上7时开门迎客,不到中午就打烊。他每天下午开始备码子,次日凌晨5时起床煨码,临开门时,码子煨得刚刚好,会吃的老主顾会踩着点来赶头汤粉。

在吴家坪,每个小店都有自己的生存绝技。卖辣椒的龙女士的绝活是两把大菜刀同时剁辣椒,边剁边卖。剁好的辣椒装进大、中、小塑料瓶,小瓶和中瓶的直接放盐发酵,剁好就装瓶,大瓶则会配上浏阳豆豉。卖水果的转角小店,特色是手写的广告牌,老板从长沙麻将得出灵感,降价处理的水果就会写上“放炮了”。那天我们路过,看到他在新疆马奶提上竖了牌子,“新疆马奶提特价,特甜,放炮了”。邻里看了看,笑着进店选水果。

小巷里藏着黑茶艺术馆

从六十码头到白沙街的南福巷,一路都有惊喜。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一处黑茶艺术馆。

从南福巷门楼进去,若不仔细看,很容易错过这家黑茶艺术馆。黑茶艺术馆在南福巷5号,由普通三层民居改造而来,它甚至没有招牌,撞见它全凭运气。那天,我们无意中透过它半掩的大门看到了里边,决定踏进去一探究竟。它是黑茶主题的艺术馆,一楼的墙面上,一边像中药铺似的缀满小格子,里边全是明清古董,一边用黑茶砖装饰出了一面墙。

由于黑茶艺术馆由民居改建而来,设计者索性就将民居的老旧感做到极致。在整栋楼的楼梯间,随处可见白墙之中裸露出来的红砖块,配上昏暗的黄色光线,仿佛进入了遥远的时空。在这栋建筑里,几乎每个物件都有故事。二楼、三楼的木门是从清代古建筑上原样挪过来的,好看的雕花留着岁月的痕迹。楼梯口随便摆放的瓷碗也是明清时期的,就连餐厅里吃饭的桌子也是不知从哪个古建筑上拆下来的大门门板,上面还镶嵌着带着鼻环的兽头。坐凳是民间的烤火桶,既实用又古旧。主理人陈女士介绍,这里集黑茶和艺术于一体,实行会员制。除了品茶和作画,还能就餐,需要提前预约。这里主打安化菜,一般有马帮肉、土匪鸡等地道的安化茶马古道美食。

从南福巷出来,在六十码头与马厂巷的转角处还能看到有机更新后的“四马墙”。这里曾有一处墙体残缺开裂,防盗刺锋凌厉的违章建筑,被当地居民称为“金三角”。这次有机更新将马厂巷的历史融入现代元素,将“金三角”打造成“四马墙”。尽管人们对这面墙褒贬不一,但至少它给老街增添了一些文艺气息。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马丽红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