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一场牛毛细雨下的新化县桑梓镇塘冲村,烟笼雾罩,绿意愈加葱茏。
村民田少美趁着雨停的间隙,在自己的油茶林里忙碌着。望着大面积挂果的油茶树,42岁的她信心满满,“这批苗是3年前种的,明年肯定能大丰收!”
塘冲村位于桑梓镇东北方,70%的面积属于煤矿采空区。由于该村的石灰岩地质环境,加上采矿对地下水系的影响,常年缺水,曾一度流传着“有女莫嫁塘冲人,担个水桶到处寻”的顺口溜。2014年,塘冲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
“村子要发展,必须要让人和地都能喝上水。”塘冲村党支部书记张梦雄说。
保水源、挖水井、建水池、修水渠……塘冲村人想尽办法。2019年,该村新建的江家塘饮水工程投入使用,家家户户终于用上了自来水;修复山塘14口,新增小水井20多处,修建蓄水池3座,曾被荒废的灌渠又见水流欢畅。
有水则活。
“吃过亏”的塘冲人,看着慢慢恢复的满山绿色,思路也活泛起来。张梦雄说:“经过这一遭,大家都明白了,塘冲村要想过上小康日子,必须得吃生态饭。”
“今年油茶林套种的3万多斤西瓜,卖了四五万元。还不算另外种的一万多斤黄豆。”村民田少美说,4年前,她和同在东莞打工的丈夫杨理林回到村上。杨理林参加精准扶贫免费技能培训班,学习了油茶林及林间套种技术。通过土地流转,租下500多亩地,开办了塘冲村前程油茶林种植合作社。村里的10多个贫困户将地租给合作社,不仅能拿到租金,还可以在合作社干活,“拿两份收入”。
村民杨自富、杨华新是杨理林的培训班“同学”,他俩学的是养殖。
杨自富原来在娄底的一家钨矿打工,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开销、3个孩子的上学费用,让他在经济上入不敷出。通过学习养鸡、养羊技术和产业扶贫奖补政策扶持,他的养殖脱贫路越走越宽,现在存栏山羊有30多头,每年养鸡一万多只。这两年还添了摩托车、皮卡车。他知足地说:“现在每天过得都很充实,喂羊、喂鸡虽然忙点、累点,但是心里高兴啊!比我一个人在外打工的滋味好多了!”
杨华新则是个老牛倌,经过培训班学习,他的养牛场规模急速扩张,存栏量从2014年的30多头,发展到了现在的430多头。牛多了,他顾不过来,就请村里人来帮忙。“包吃包住,一个月3000元。”贫困户杨国庆说,他已经在养牛场上了好几年班了。
端着生态“金饭碗”,走上绿色发展路,塘冲村这两年还发展了有本地特色的黄楝茶、香葱种植产业。2017年,整村脱贫。2019年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6200元,被评为省脱贫攻坚示范村。
9月29日,天还下着雨,杨华新在他的养牛场刚搭建不久的钢构牛棚下,指挥几个工人加紧新的水泥牛栏施工。他踌躇满志地对记者说:“等牛棚完全搞好了,就可以实现存栏1200头牛,养牛场就真的牛气冲天了!”
■记者手记
黄楝正绿
黄晓辉 邹娜妮
塘冲村的大山里有一种树,叫黄楝,多生长在石灰岩壁上,叶似香椿。当地人采叶制茶,称有清热解毒之用。记者试饮,有特别的香气,味略苦而回甘。
村党支部书记张梦雄说,这是当地人世传的饮料,别名黄鹂芽茶。听朋友讲,城里有的一斤卖到了上千元。村里正谋划着,怎么把黄鹂芽茶产业做上去。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开矿采矿,到植绿护绿,发展种植养殖业,塘冲村人看到了自己手里的一手好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塘冲村人明白:乡村未来振兴之路,还得坚定不移以绿色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生态保护修复与村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互动互促互融,唤醒沉睡的环境资源,让优良农村生态环境变成聚宝盆,长出金元宝。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黄晓辉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