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21日讯 10月5日,黑龙江鸡西某家庭12人聚餐时,9人因食用“酸汤子”陆续出现身体不适,并送往医院治疗抢救。截至19日,“酸汤子”中毒事件中9名中毒者全部死亡。根据黑龙江省卫健委发布的消息,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米酵菌酸为什么这么可怕?如何预防?今天,省疾控专家进行解释,并提出警示。
“酸汤子”和“米酵菌酸”是个啥?
酸汤子,又称汤子,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常见于我国东北三省地区。在制作的时候,要将玉米碎用冷水浸泡数十日,使其自然发酵,待微酸时捞出清洗,用水磨磨成糊状,控水后保存。夏秋季节制作发酵米面制品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能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一种小分子脂肪酸,耐热性极强,一般烹调方法,如蒸、煮、炸、煎都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对人体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食入毒素污染的食物后,病人主要表现为全身无力、腹泻、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黄疸、皮下出血、昏迷、谵语、少尿、血尿等肝脑肾的损害症状,重症患者出现血压下降、潮式呼吸,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目前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药物。
南方食物中有没有米酵菌酸?
我国近几年发生的米酵菌酸中毒大部分与地方特色食品有关,比如北方以酵米面制作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这些食品的制作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一旦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中毒。
而南方的食物多以酵米面制作的汤圆和以糯米泡制后做成的吊浆粑、河粉等食品为主。我省应该关注的食品主要为木耳、银耳、米粉、米线、河粉等,这些食品都需要长时间的浸泡,可能导致米酵菌酸的产生。
提醒
省疾控:小心隐藏的米酵菌酸毒素
省疾控专家提醒,从正规渠道购买新鲜的食材,保证食物或原料没有霉变。
家庭不囤积食物,制作的食品不要长期保存,尤其不能室温长期放置。不要自行采食鲜银耳和鲜木耳;发现银耳、木耳泡发前受潮变质的不应食用;泡发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小时;泡发后有发黏、无弹性,或有异味时,坚决不食用;泡发后及时加工食用,不食用隔夜泡制加工的银耳和木耳。
米粉、米线和河粉不应长时间在水中浸泡,泡发后及时加工食用,发现有发黏或有异味时,坚决不食用。
出现全身无力、腹泻、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李琪 王湘 张亚娜 龙飞鹏
编辑:彭笑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