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生命力来自真实与感动。
2017年9月,省文联,省作协,湖南日报社和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梦圆2020”主题文学征文活动正式启动。
3年多的时间里,“文学湘军”纷纷走进田间地头,将脱贫攻坚的重大主题揉进了日常的讲述之中,以手中之笔书写时代命题,创作了一批反映湖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优秀作品。
文字记录时代,获奖作品的背后,是湖湘作家们数不清的脚步与汗水,跟随观潮君,听听这些感动瞬间背后的故事。
作家亲自参与
推动沾泥土、接地气的脱贫攻坚题材文学创作
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推动我国文艺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等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精准脱贫是三大攻坚战之一。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战役中,湖南文艺工作者们也纷纷用自己手中的笔,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10月22日下午,“梦圆2020”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颁奖活动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举行。省委副书记乌兰,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宏森为获奖作者颁奖。
3年多时间里,湖南文学湘军积极行动,以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绘画、书法等形式,创作了一批反映湖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优秀作品。最终从438部作品中评选出了39部获奖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富有浓郁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文字,展示了湖南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
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中,湖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的要求,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逐步形成了精准扶贫的“湖南样本”。
这些“湖南样本”,在作家的笔下,成为了敢想敢干、勤政廉洁为民的干部群体、成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成为了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正是这些“小人物”的“小故事”,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肺腑、充满时代气息的扶贫脱贫图卷。
文学关照现实
映射出湖南脱贫攻坚成果
长篇小说《守望》讲述了第一村支部书记兼工作队长张天益,立志通过实干和努力让该村脱贫致富,最终通过建设度假区,帮助天井寨村摘掉了贫困村帽子的故事。文笔朴素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说主角张天益的故事,也是作者江月卫自己的故事。江月卫在辰溪县仙人湾瑶族乡布村村担任第一村支部书记、工作队长。驻村扶贫的两年时间里,他每个月都要在村里待21天,大到村子里项目的敲定,小到孩子考大学的志愿填报,他都参与其中,也被许多的人和事感动着。
也是这两年的扶贫经历,让江月卫感悟到,真正好的作品根本不必好高骛远,迎合口味,“只要把他们真真实实地记录下来,用心用情就是好作品。”
“张天益”通过实干和努力让村子摘掉了贫困“帽子”,而在现实生活中,江月卫所在的布村也上演着一出贫困村蝶变的好戏。
辰溪县仙人湾瑶族乡布村,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高山瑶族同胞居住地。近年来,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帮扶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布村依托当地自然条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和特色产业,在2017年底整村脱贫,村民们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安稳日子。
如今,布村不管是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班子建设和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金秋时节,走进布村,柿子红了、橙子黄了、茶油成熟了,山花更烂漫了,生态宜居中,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更加振奋,金色的秋天里,布村一派喜庆祥和的丰收景象。
文字源于感动
感人文字从心底“流出来”
“你来了后,村里的路灯都亮得很,回家的路再晚我都看得见。”这是沈念所写的中短篇小说《天总会亮》中“我”与扶贫队长“昌队长”告别时没有说出口的心里话。
沈念的作品《天总会亮》真实地反映了身陷贫困泥沼的困难群体在睿智有为的帮扶干部带领下,披荆斩棘,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
2017年5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湖南省脱贫攻坚常态化联点督查工作方案》。决定从2017年6月开始,由包括省委常委在内的35名省领导牵头、45个省直单位参与,组建49个联点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每月对49个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至少开展1次常态化联点督查,直到各联点督查组所联点的贫困县(市区)脱贫摘帽为止。
2019年,沈念被借调到省委联点扶贫第18督查组,主要负责督查江华瑶族自治县扶贫工作。
江华县位于湘南山区,没有高铁,每次从长沙出发,需要先乘坐高铁到郴州,然后再转乘汽车,一趟需要6个多小时。怀着责任和使命感,这条路,沈念一走就是两年,他的足迹布满了江华所有乡镇。
每一次督查,沈念都会被瑶乡村民那种质朴向上的精神和勤劳朴素的性格所感动,也会为那些奋斗在扶贫工作一线的“扶贫人”辛劳付出所深深打动。
正是这些经历激发了沈念的创作灵感,“可以说这些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
沈念的这句话,说出了所有文学湘军的心声。那些曾经走过的路与受到的感动,让作家们将所思所想融入了脚下的土地,它们作品中的人物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其作品更有了温度与深度。
混合着泥土
笔杆书写山乡巨变的深刻
此次获奖的39部作品中,记录了贫困地区的困与忧,也书写了脱困攻坚过程中的解与变。
《三湘网事》选取了电商扶贫这一新颖的题材,以独特的视角,富有代表性的人物,生动地展现了信息时代电子商务进驻三湘四水,带动百姓脱贫致富,让原本贫瘠落后的偏远乡村逆袭成美丽富饶乡村的故事。对作者王丽君来说,“我只是原原本本记录了贫困乡村以及贫困户的脱贫历程。”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商已成为湖南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深山宝贝如何走出村子,是消费扶贫首要解决的问题。
湖南作为“精准扶贫”首倡之地,勇担首倡之责,近年来积极融合新的技术和宣传手段,不断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创新扶贫助农新方法,打造“湘农荟”“芒果扶贫云超市”等平台,联合当地官员、网络主播、甚至农户自身直播卖货,极大地解决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拓宽消费扶贫的方式和路径。
在作家们的笔下,写的是日常的生活,展现的却是脱贫路上的“奔忙”。
文学究竟能为扶贫贡献什么,在观潮君看来,文章合为时而著,脱贫攻坚所带来的巨大的变化,作为生活中的有心人,作家们无法视而不见,因此只有通过自身的真实经历,以混合着泥土芬芳的笔杆才能书写出山乡巨变的深刻。
来源:观潮的螃蟹
编辑:刘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