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周末观影|从《掬水月在手》中看到文化自信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观潮君 编辑:肖拓 2020-10-31 23:06:01
时刻新闻
—分享—

正值深秋,观潮君看了一部小众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该片记录了出生于1924年的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传奇的人生。

古诗词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观潮君认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最迷人的部分,甚至于就是中国文化本身。汉字是神奇的,用一定的方式进行组合,就有了委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其实就是我们中国的诗。

一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叶嘉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艰难坎坷。她生于书香门第,曾祖父是光绪年间进士。在她十三岁时,北京已经沦陷。看到狂妄至极的侵略者,看到因缺衣少粮而冻死路边的同胞,她写下了: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

婚后随丈夫迁居台湾,又遭到“白色恐怖”的迫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颠沛流离。

王国维曾经说过,“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在众多坎坷中,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领域达到了极高的高度。她的履历表更是令人惊叹: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也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电影剧照。

面对这样的荣誉,叶嘉莹先生却谦和地留给世人这样一段话:

“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从小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关系。”

而她的高风亮节同样如此。在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后,叶嘉莹就毅然申请回国讲学。从1945年开始,她便站在讲台教书育人,在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

传承中国古典文学,成了叶嘉莹一生的事业。

▲中国诗词大会现场。

二 诗词让历史活生生的再现

中国有着无比灿烂的诗词,从诗经的风雅到陶渊明、苏东坡等历代诗人的浅吟低唱,从源远流长的传统到叶嘉莹等诗人对文脉的继承与发扬。

诗词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是全面的,是对枯燥的历史记录最好的情感补充。我们有了史书,知道了过去发生了什么,我们有了诗词,就会还原当时的情境。二者相辅相成,让历史活生生地再现于我们面前。汉语的民族特色也使中国古典诗词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读古诗不一定会让我们出口成章,成为一个大文豪,但是它却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多了另一种诗意的可能。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读古诗,喜欢创作这些诗词的大诗人,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文采风流为世人所惊艳,更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我们找到了为人处世的正确方向。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傲气的李白展示了任性洒脱,自信和浪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我们学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们看到了于谦的铮铮铁骨。

……

三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建成文化强国。而经典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中国梦最好的文化诠释。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不止是我们闭上双眼就能梦回汉唐的盛世豪迈,也应该是仰望星空时回忆,以中国古诗词为代表的灿烂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力量凝聚的源泉,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不竭的动力。

文化自信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传承的土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自信始终把56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

我们的文化自信建构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建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建构于近代以来多年的民族发展历程,更是建构于中华民族悠久文明传承之中。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坚定的文化自信彰显伟大的中华文明,文化自信是中华文明连绵发展的价值根基。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观潮君

编辑:肖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