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布“稻”者袁隆平,今天哭了!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观潮君 编辑:黄河 2020-11-02 23:52:24
时刻新闻
—分享—

当听到“三丘田,算出亩产平均数是911.7公斤”,袁隆平哭了。

这标志着袁隆平院士团队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达到了1530.76公斤,刷新了世界杂交水稻亩产的历史纪录。

对于一位年逾九旬的老者而言,人生恐难再有足让其老泪纵横之事。

袁隆平的一生比绝大多数的我们要更加精彩,获得的荣誉可谓拿得手软,但是今天,今年迈过90高龄的他还是喜极而泣了!

众所周知,袁隆平的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而在观潮君看来,这其实是一个梦,让人类不再饿肚子、让世界不再有饥荒的梦。

为了这个梦想,袁隆平从湖南安江农校出发,一走就到了“90后”,他的试验田似乎没有边际,没有尽头。

1

今年9月7日,袁隆平90岁生日之时,他许下愿望:“(第三代杂交水稻两季)亩产3000斤,要早日实现。”

距离许下愿望,到测产冲关,不足两个月,袁隆平和他的团队接续奋斗了几十年的夙愿得偿。

1970年,袁隆平研究出的野生雄性败育稻“野败”,成为所有杂交稻的母本。正是有了“野败”,才有了养活8亿人口的杂交水稻,他也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带领团队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让水稻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1100公斤以上,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我国常年种植水稻面积占全世界水稻面积的20%,产量多年保持在2亿吨以上,占全世界大米总产量的近40%。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世界人口。

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正如测产冲关成功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烛所说:“只有我们跳得更高,国家粮食安全才会越牢。”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杂志第9-10期上,刊登了美国世界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撰写的一篇文章——《谁来养活中国》。

文中提到,随着中国工业化快速推进,人口急剧增长,耕地大量流失,粮食大量依赖进口,中国的人口对中国土地的压力将转为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压力,所以中国的粮食危机就是全球的生态危机。因此,中国的粮食短缺对世界的危害比军事入侵还要严重。

实际上,布朗向全世界提出的不仅是“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还是“一个养活不了自己的中国将如何危害世界”的问题。

而现在,从300公斤到1530.76公斤,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代表中国回答着某些不怀好意的提问。

上世纪六十年代,袁隆平团队在海南实验时,住的地方甚至不能被称之为房子,几块木板,屋顶上盖着稻草,刮风时透风,下雨时漏雨。从海南到长沙,往返一次需要七天七夜。一年到头,吃的肉都是从湖南老家带去的腊肉,从没吃过鲜肉。就是腊肉,也要精打细算,只有特殊的日子才有得吃。平时想吃,得大家举手表决。

随着国家的发展,今天的科研环境早已今非昔比,但于袁隆平而言,最上心的还是稻田里的水稻。

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袁隆平院士颁发了“共和国勋章”,而在出发前往北京前,他专门前往试验田跟杂交水稻告别。

2

“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吃饭问题”……在许多人眼里,某种程度上,袁隆平等同于丰衣足食。

马达加斯加货币上的杂交水稻。

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之父”的荣称并非中国自己授予的。

1982年9月,马尼拉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举行了一场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研讨会,会议开始时,投影机在屏幕上打出了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显出“Yuan Longping,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是观潮君目前看到的关于“杂交水稻之父”最早的由来。

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了700万公顷,普遍比当地水稻增产20%以上。

袁隆平与马达加斯加朋友在杂交水稻稻田里。(资料图)

马达加斯加位于非洲大陆以东、印度洋西部,面积590750平方公里,是非洲第一大、世界第四大岛。2017年全国总人口为2557万,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出口收入70%来自农业。但由于种种原因,马达加斯加目前粮食不能自给自足,每年需要进口20万-30万吨大米。

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推广后,不但解决了当地的温饱问题,甚至推动马达加斯加成为非洲第一个水稻商业化的国家。杂交水稻,更是被印在了马达加斯加面额最大的货币上。

鲜为人知的是,推广杂交水稻过程的艰辛却超乎想象。

缅甸人信佛不杀生,所以水田里常有眼镜蛇。有一次袁隆平打开抽屉拿文件,冷不防从里面蹿出了8条小眼镜蛇。

东南亚是推广杂交水稻的重点区域,但那里地处热带,在雨林里必须随时与吸血的旱地蚂蟥作生死斗争。

为了使“热带先锋”水稻种子深入菲律宾腹地,袁隆平的学生因在政府军和反政府军交错地带种植,被人数次持枪绑架,后得知是帮助当地解决吃饭问题的中国专家才放了一马。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已经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

从美国的大农场,到缅甸、菲律宾的热带雨林,从印度的高原,到非洲的大草原,到处遍布着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传“稻”授业的足迹,最终也让这些地方飘溢着源自中国的芳香。

3

从让超级杂交稻增产,到全球推广杂交水稻,袁隆平可谓是这个时代的布“稻”者。

而在从2012年开始,海水稻的研究又成为了袁隆平新工作的重点,此时,他已年过八旬。

“海水稻”是指能够在一定浓度盐碱地中生长的水稻品种。目前我国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山东、黑龙江、浙江、江苏等地的“海水稻”试种面积超过10万亩。

根据三年测产的结果显示,每年“海水稻”亩产都稳定在500公斤以上。

而全国有十几亿亩盐碱地是不毛之地,其中有将近两亿亩可以种水稻。如果发展耐盐碱水稻一亿亩,每亩按最低产量300公斤计算,可以产300亿公斤的粮食,就能多养活一亿人口。

2017年9月28日,由袁隆平挂帅的“海水稻”项目实地测产,最高亩产620.95公斤。这意味着中国有2.8亿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可被开发用,“变废为宝”,种植粮食。

2018年5月,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团队正式启动“中华拓荒计划”,在我国五大类主要类型盐碱地和延安南泥湾次生盐碱地同时进行海水稻插秧。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开辟了向大漠要耕地的试验田。

愿得一斛黍,消弭天下饥。

粮食的产量就如同跳高一样,越往上越难。

这位为了我们能吃饱饭而奋斗一辈子的老人,在90岁高龄攀登上了新的“高峰”。

今年南方普遍遭遇的极端低温寡照天气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并不利于水稻高产生长。而第三代杂交双季稻正是在极端天气的不利条件下,在湖南省衡南县实现突破双季亩产1500公斤的新奇迹。

说明其具备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有利于大面积推广。

此次测产成功在袁隆平院士看来是新突破。“第三代双季杂交水稻平均亩产比现有的高产杂交稻要增产10~20%,就是增产100公斤以上。我们全国有2亿5000万亩的杂交稻,如果每亩增产100公斤,可以增产几百亿公斤,增产半个湖南省的粮食产量。”

得到这样的结果,对于一个为了这件事奋斗一辈子的人,谁能不喜极而泣。

但观潮君相信,袁隆平的喜和泣,绝不仅仅是为了他和他的团队,更是为了你我他。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观潮君

编辑:黄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