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思践悟|乡村建设行动,让农民更诗意地栖居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观潮君 编辑:黄河 2020-11-09 21:22:17
时刻新闻
—分享—

“祖祖辈辈想要住的亮堂房子,我们终于住进来了,不用爬那巴掌宽的天梯了。”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里这句再朴素不过的台词,照见了精准扶贫给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民带来的显著改变。这是大地的颂歌,更是十八洞村民对党的颂歌。

▲十八洞村。

今年,脱贫攻坚即将收官,如何巩固诸如十八洞村这样的扶贫成果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观潮君注意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第七部分专门提到“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既是为了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也是为了让乡村尽快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在乡村振兴的诸多措施中,有一项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是个新提法、新表述。具体来说,就是要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衡阳市衡南县茅市镇黄江村乡间美景。(李气章 摄)

一言以蔽之,乡村建设行动旨在让乡村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旨在提升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毕竟,只有乡村美了,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只有乡村治理好了,中国才会更加和谐繁荣。而且,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动力来源,只有他们的整体能力得到提升,才会激发更多的改革实践。

据观潮君了解,乡村建设行动的提法虽然是第一次,但它不是从石头缝里突然蹦出来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一些著名的乡村建设运动,一批仁人志士投身乡村,为拯救中国农村四处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卢作孚等。他们有的注重农业技术传播,有的致力于地方自治和政权建设,有的着力于农民文化教育,目的是为破败的中国农村寻一条出路。

当年的中国,还是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所以这些人将改变农村当做撬动中国的发力点。正如梁漱溟所言:“乡村建设运动实是图谋中国社会积极建设的运动。”

梁漱溟曾在广东倡导“乡治”、在河南尝试“村治”,到山东则改称为“乡村建设”。1931年3月,梁漱溟等人在邹平县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始了他的乡村建设实验,其中一大目的是培养农民的新政治习惯,即农民对团体生活及公共事务的注意力与活动力。晏阳初则在河北定县开展平民教育,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以造就“新民”。

时间的书页不断翻阅,发展的命题日新月异。今天的农村已经发生了巨变,但先贤们乡村建设理论中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依然可以借鉴。比如梁漱溟说经济建设要“从农业引发工业,更从工业推进农业;农业工业垒为推进,农业乃日进无疆。”我们现在讲的“工业反哺农业”可谓异曲同工。比如我们现在提倡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弘扬,这也是梁漱溟心心念念的理想。

在“十四五”建议稿起草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握几个原则,其中之一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观潮君认为,这个继承,既包含保持原有良好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又包含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执政智慧的因子。“乡村建设行动”,可以说就是对历史的继承和创新。

当前,我们将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这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而乡村建设行动,无疑会让乡村振兴更加有效推动,让农民更加诗意地栖居,欢快地唱着:“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十八洞村村民代表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

这种欢快犹如十八洞村民脱贫后,脸上洋溢的那种朝气与希望,犹如他们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时流露出的骄傲与自豪。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观潮君

编辑:黄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