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周末观影丨21年了,《一个都不能少》已成集体行动

来源:观潮的螃蟹 编辑:廖浩宇 2020-12-05 23:04:47
时刻新闻
—分享—

▲《一个都不能少》剧照

不得不承认,哪怕时隔21年, “小魏老师”略显笨拙却真挚的眼泪,依然让人感动。

1999年,张艺谋的作品《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一个质朴、简单却触人心灵的故事。

故事源于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只有13岁的女孩魏敏芝被田村长从邻村找来代一个月课,并答应给她50块钱。原本高老师见魏敏芝年纪太小,认为她无法教书,不想要她来代课,村长却告诉高老师,找这么一个人并不容易,让魏敏芝把学生看住,凑合一个月等高老师回来再说。

水泉小学学生的辍学情况非常严重,每年都有学生流失,现在只剩二十八个。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不会上课,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学生们见她人小,不听她的话,甚至还故意捣乱,教室里总是乱哄哄的。

她不声不响,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便不让学生们走。十岁的张慧科为了给家里还债,不得不辍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牢记高老师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便独自一人踏上了进城寻人之路,在尝试各种方法后,最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终于找回了张慧科。

这部影片并未使用过多拍摄技巧,也没有任何大场面,演员也非专业出身,观影体验更接近在看一部纪录片。在那个行将迈入新世纪的关口,《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像一道鲜红刺眼的伤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教育现状以及代课教师们的真实生活。

破败的校舍、简陋的环境、穷困的偏远山区,以及教育程度不高的代课教师。彼时,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实就是难以做到“义务”。如果把时间再往回拨一些,来到1991年,一张主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曾引发外界对于农村失学儿童的关注。这张照片后来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选为希望工程宣传标识,时年8岁的安徽金寨女孩苏明娟,由此成为全国人民熟知的“大眼睛女孩”。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知识改变命运。”在当时,这些关乎教育的理念已经逐渐形成社会共识,但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改变也不得不徐徐图之。

然而正如同《一个都不能少》片名一样,这六个字看似简单无比,却铿锵有力。一个都不能少,九年义务教育绝不能有“漏网之鱼”,这是发自心底的执念,这是予人希望的温暖,这更是国家对“百年大计”不变的初心。

时过境迁,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社会不断飞跃发展,在湖南,“芙蓉国里尽朝晖”的愿景在全面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这个维度加速实现。

▲新田县芙蓉学校。

2017年,为进一步加快改善湖南全省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4年时间内投入12亿多元,在40个武陵山、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县和国家级贫困县,每县建设1-2所主要面向贫困学生招生的中小学校。为突出育人特点和湖南地方特色,省政府决定将该批学校统一命名为“芙蓉学校”。

那些破旧的校舍将完全被写进历史,“芙蓉学校”将翻开新的篇章。芙蓉学校的建设按照“节约、实用、耐用”的原则,采用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等先进设计,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的要求,建成“美丽校园、绿色校园、智慧校园”。

▲古丈县芙蓉学校。

芙蓉学校计划的实施,让贫困学生也能享受优质教育,并在教育扶贫中发挥重大作用。湖南省教育厅通过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三区支教计划”“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项目的倾斜支持,为芙蓉学校培养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目前,100所芙蓉学校已全部开工建设,已有40余所芙蓉学校竣工并投入使用。到2021年,全省100所芙蓉学校将全部建成投入使用,预计新增学位14.6万个。

▲芙蓉学校认真听课的孩子们。

全面升级的不仅仅是“硬件设施”,那些曾经内心充斥着孤独、迷茫、失落的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也逐渐被点亮。

▲祁东县启航小学排练厅里,几十张童真的面孔投入地歌唱。

今年11月,展现脱贫攻坚伟大壮举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红遍全国,而故事的原型之一,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的孩子们也梦圆北京,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没有人想到,歌声会成为最美妙的契合点,让这些孩子们能登上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为世人带来最动人的天籁。

变了,真的变了!21年前,当“小魏老师”用听起来蹩脚的方言,把简单的《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旋律唱跑调时,感到刺痛的却是你,是我,更是他。如今,这些合唱团的孩子们,唱着《夜空中最亮的星》,划破的是曾经时代的晦暗。

《一个都不能少》具备一种力量,它执着地希望每个人都有寻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机会,任何人都不要掉队。

《一个都不能少》还有一种力量,那就是回望过去的苦难,别忘了,无论你去往何方,请不要忘记来时的路。(红网•燃青年工作室出品)

来源:观潮的螃蟹

编辑:廖浩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