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央视新闻丨因为他,湖南新宁的乡村到处是精妙“小景儿”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姜媚 2020-12-25 08:38:48
时刻新闻
—分享—

扎根农村的邓寒松,是湖南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他利用业余时间,带着学生免费为村民做庭院改造。一个个不起眼甚至杂乱无章的角落,在邓寒松的“巧思”和“巧手”中,被改造成蕴藏乡村田园文化的精妙“小景儿”,令人赏心悦目。

湖南新宁:变废变旧为美 为美丽乡村加分

今年8月开始,每隔一阵,邓寒松就带着学生驱车400公里,从长沙赶到邵阳市新宁县枧杆山村。

邓寒松做改造,首先要求材料尽量不花钱,都用村里或山里现成的。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 邓寒松:废轮胎。主人以前在外地打工,做工程,修隧道的,开工程车。他家里有几个轮胎还剩一个。他说丢掉,没地方放,我说放在这里就配个石头,石头是我们在河里捡的,就形成一种材质,这么一种软的,一种硬的,配上一种植物,这么一个小景的感觉。

因此,老屋废弃的梁柱、家中残破的坛罐,山里满地的石头,村里丢弃的建筑垃圾等等,最后设计在庭院改造中。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 邓寒松:这是废砖,用完了,把石头捡回来,就铺了这么一个格局。他种菜的这种形式就变了,他不用踩得一脚泥巴了,他穿个布鞋,都可以来种菜,这可能就是我们理解的新时代的乡村生活。

另外,邓寒松还有条铁律:上山采花移树,下水捡石挖沙……活儿尽量自己干,给村民省钱。

长沙理工大学学生 李祎姮:第一次搬转,就是真实的搬转。然后第一次去河里捡石头,第一次铲水泥,和水泥砂浆;第一次铺庭院的路。

几个月下来,村里原来不起眼的小角落,变成了别出心裁的小景儿,装点着乡里的田园生活。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 邓寒松:这个罐子是在路边上捡的,后面一边都没有了。这个也是淘来的。以前是农村里喂鸡的那种东西。

这个坛子,他不知道是出水的,但是他只要拧一下就出水了,但是又没看到水管,这就是个围墙,营造一种神秘的感觉,让小朋友有一种探知精神,他就去找。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 邓寒松:我们这里留了个木桩看见没有?如果是读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孩子,他是可以站在这里,趴在这里去看,后面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怎么会出水?一看,哦,原来水管在那里,他就知道了这种建造技艺。

湖南新宁:巧用老旧物件 传承乡土文明

枧杆山村曾经是湖南省深度贫困村。2018年3月,长沙理工大学作为定点帮扶单位,派3名教师驻村帮扶。靠着发展脐橙、鸭子等产业,去年底脱贫摘帽。今年暑假,邓寒松应邀来到村里参加党建活动。扶贫队提出,把改善人居环境,做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

从事环境设计的邓寒松当时一拍即合。可没想到的是,本打算大干一场,可现实却不怎么顺利。

近日,邓寒松和学生再次来到村里,和往常一样——先上山“挖宝”。这次目的地是9组易地扶贫搬迁户“遗址”。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 邓寒松:他们的意思是当地要做好准备工作,把材料买好,要多少砖,多少水泥,多少材料,全部去采购。我就说你不急,不要买,因为他们很急,我没开单子,他感觉我来了就没事干。但是我不能先说,我不能说用垃圾用废品来做,那当老百姓要把我轰出去的。

扶贫队提出“改造庭院”计划时,村民们都热情高涨,拥护支持跃跃欲试。

没想到,长沙来的大学教师既没列购物清单,也没带啥高级材料,却一头往山里扎。

枧杆山一共64户易地扶贫搬迁户,遗弃的大量的废旧物件被邓寒松当成宝藏。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 邓寒松:我看那个有个红色的洗脸架子,往这一放,组个小品,再配点绿植,做个台子把它抬上来。这属于我奶奶才有的,叫“奶奶的嫁妆”。

邓寒松的想法再好,老百姓看不见实际效果,还是不看好,结果计划遇冷。

为了打开局面,邓寒松找到组长何顺兵,准备把他当做示范户,打造样本间。可真开工时,好不容易说服的何顺兵也犯难。

新宁县枧杆山村村民 何顺兵:原来这个围墙是这样的,这是1米2高平过去的,心里很忐忑,我怕这个敲了,我接近10年的围墙,这敲了能不能做好,我心里很忐忑。

为了打消疑虑,扶贫队向长沙理工大学申请30万元的美丽乡村建设经费,用奖金鼓励大胆尝试。

后来,扶贫队干脆和何顺兵签下承诺书,立下军令状。3个月后,顺利完工。

目前,在样板庭院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扶贫队和邓寒松在第1小组还建成了4亩荷花池,完成公共场所规划,预计年底完工,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组。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 邓寒松:我们每一个村庄都要有每一个村庄的个性。小洋楼一建起来之后,各地的风貌都差不多了。传统文明或者流失,甚至是消失了,那我们再通过用这种景观设施和庭院设施能够恢复一部分记忆,传承一部分乡土文明,让老百姓有所启发,原来我们自己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有这个自信。

湖南新宁:环境美了 享受“美”的田园生活

老物件是一种记忆,也代表了过去的一种生活。经过邓寒松和学生的改造,它不再是堆砌在山间的废品,而重新焕发着生机。它提醒着我们缅怀亲人,不忘根本。现在邓寒松发现,村民不仅仅观念在悄悄的改变,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近日,邓寒松在枧杆山开课了,他想号召更多人参与其中,自己动手设计改造,人人发挥创意,千家有万景。他把这堂课称为“美育传播小讲台”。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 邓寒松:这个小讲台为什么不叫大讲台?我们不希望我们在这里讲一次课或者是做一个示范,周边的所有的村庄都来,我们要走到哪一个地方,甚至一个村和一个村民小组讲一次。两个村子可能是隔壁,但是它也有很大的差别。因地制宜,那么这样建成之后,每一个村子有不同的风貌。

示范户何顺兵是听得最认真。他的庭院成了村里“地标”后,不仅养成了一个新习惯。

新宁县枧杆山村村民 何顺兵:别人来了看到这里也是垃圾,那里也是垃圾,看到心里也不舒服,自己也不舒服。我只要从马路上看到垃圾,我就会去捡,哪怕是下车我也会去捡一下,看着舒服。

还有一个新爱好。

新宁县枧杆山村村民 何顺兵:这个东西也是映山红的树枝,不要的,我就给它捡回来。这个捡回来我就有目的了,就是它给打好磨,这里放一盆花,这里放一盆花。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树的树瘤子,你远看有一点像人的面目一样。拿回来不花钱嘛,就捡便宜,把不要的东西捡回来放在这里,总觉得好看嘛。

不仅如此,何顺兵还成了村里的“大忙人”。不知从何时起,买花成了村里的新时尚。邓寒松回学校上课的日子,指导庭院改建就落到他头上。

何顺兵一直在外打工,2018年工作队来了后,他便留了下来跟着种了150亩的脐橙。眼下也正是采摘上市季节,但他更喜欢自己的新任务,一有空就钻了进去。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 邓寒松:庭院它就是个生活的积累,一个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对话。这些花种满之后,你天天会去修剪这些花,你会惦记着它,然后花越种越漂亮,你就会越来越自豪越骄傲,人家问你这个花怎么种的,你家里环境确实很美,那么你的精力都在打理你的亭子,你的生活品质是另外一种方向了。

这是一栋农村非常常见的房屋,三层楼高,瓷砖外墙,还有罗马柱、贴金边等。老乡们通过辛苦劳动盖楼房,改善了居住条件,这是气派的美,劳动者的美,是老乡们富起来的美。

而另一方面,邓寒松带领这老乡们,挖掘废旧物件设计在庭院中,保留传承民俗文化,倡导与庭院、与环境的对话,这又是另一种淳朴的美,历史的美,原生态自然的美。

是的,美应该是百花齐放、是万紫千红,而不是千村一面,万户一面。新农村的建设应该既要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又要有咱们中华民族传统田园生活的文化和记忆,人们才能传承民俗文化、牢记乡土人情、找回文化自信。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姜媚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