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哲学里的湖南丨用机械与数字,赓续中国的“天问”之路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观潮君 编辑:姜媚 2020-12-25 14:47:23
时刻新闻
—分享—

题 记

千年前的屈大夫吟诵《天问》时,一定无法想象,而今的人们要经过怎样复杂的过程,才能把一颗卫星,送进浩渺的宇宙。

但新时代的我们,却可以用机械与数字,续写一首献给宇宙的散文诗。

这首新时代的《天问》,始于毛主席的一次哲思。

那是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挣脱了地球引力的束缚,奔向太空。这深深震撼了毛主席的心。

人类探索太空的时代大门已轰然开启,中国人不能落在后面!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新中国来说,卫星更是一个有着特殊含义的强大符号,是亿万国人的心之所向。

于是,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全会上,一句掷地有声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就这样打开了中国的《天问》之路。

但诗词固然浪漫,实现的过程却需要精确的机械与严密的演算。

开会、论证、研发,一次次尝试……一群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汇聚在一起,在卫星研发的事业上筚路蓝缕、积累跬步。

▲1970年初,科研人员在厂房内测试东方红一号卫星。图源:国家航天局

1970年4月24日,他们的跬步终至千里——东方红一号成功腾飞,踏入太空。一曲响彻世界的《东方红》,唱出了航天强国的梦,也唱出了他们心中的歌。

他们是谁?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航天人。

60多年来,一代代航天人用他们的青春与力量,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航天发展道路。

从首颗人造卫星到一箭三星,从无人试验飞船到航天员太空出舱,从探测器绕月飞行到月球背面软着陆……中国的航天事业从零起步,一路奔跑到而今的世界前沿。

不久前,成功返回的嫦娥五号,更是带回一抔月球上的土壤。毛主席“可上九天揽月”的心愿,在他们的手中成为现实。

▲嫦娥五号探测器。(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航天事业同样如此。

回望这一场始于毛主席的太空探索,其中所蕴含的航天精神,正是一代伟人精神的延伸。其中的壮怀激烈,一如红色革命的艰苦历程。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开创载人航天应用性飞行先河的神舟十号返回舱,会在伟人诞辰这一重要的日子里,落户韶山。同时落户的,还有珍贵的“月壤”。

因为这里,是伟人的起点,更是伟大精神的源头。

诞辰之日,神舟十号返回舱与月壤的落户,既是对“九天揽月”的告慰,又是对新时代《天问》的回答。

它们见证着航天事业的成就,更是航天精神的载体。与同样代表着红色文化的伟人故里,有着水乳交融的契合。

▲神舟十号返回舱运抵韶山。

这种契合,其实早已体现在湖南航天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探索之中。

这片于斯为盛的土地,孕育了“可上九天揽月”的拼搏,也孕育了红色文化之下的“敢为人先”。

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到深空探测、北斗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这些国家航天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工程中,总是闪耀着熠熠生辉的“湖南元素”。

实现飞船液晶显示设备国产化的,是长沙湘计海盾;研制大型运载火箭燃料贮箱、环筒、薄壁等超大型铝合金结构件的,是中南大学、湖南中创空天。

航天员的“脐带”,来自华菱线缆;长征系列火箭的电子传感器,来自衡阳星鑫;江南工业集团研制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航天座椅缓冲器,让“回地球”变得更安全……

嫦娥五号的“奔月之旅”,能带回珍贵的月壤,离不开国防科技大学给执行任务的机械臂,装上一双“慧眼”。

▲永州市冷水滩“我的太空梦”太空画创作校园征集活动展示。

这些闪耀在航天事业中的湖南人,以及落地在红色故土的航天精神,正激励着湖南在航天事业、自主创新等领域,做出更多的尝试。

正如2019年在长沙开幕的“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上,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所说,湖南一贯支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坚持把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作为打造创新型省份、建设制造强省的重要内容。

而今,神舟十号返回舱的落户,更像是为湖南提供了一个航天精神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具象实体。

这个具象的存在,能让每一个踏上这片红色土地的人,都切身感受到,有了航天精神的筚路蓝缕;有了红色文化的艰苦奋斗,这首新时代的《天问》,必将抒写一个光明的未来。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观潮君

编辑:姜媚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