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垅社区庭院邻里中心是巷子里的“15分钟生活圈”重要一环。
社区24小时图书馆成为巷子里居民读书休闲好去处。 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长沙晚报1月3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卓)俗话说“螺蛳壳里做道场”,形容简陋小处做出大场面。螺蛳壳里未必真能做道场,但开福区却在0.4平方公里的老旧街巷里建成了一个便捷有序却又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小巷“15分钟生活圈”。
3日是元旦小长假最后一天,开福区首个巷子里“15分钟生活圈”在东风路街道王家垅社区迎来新年第一拨客流。小巷居民不仅购物、就医、休闲无需出“圈”,24小时自助图书馆,老匠人和艺术家常驻的“守艺人”工作室以及文明练摊的“烟火市集”等一批街头文化气息浓浓的个性化设施也进“圈”首次开放。
“迷你”社区三条巷子地名像麻将牌
城北首个巷子里“15分钟生活圈”,为何现身王家垅社区?因为这个面积仅0.4平方公里的“迷你”社区,就是由三条老巷子组成。
“我们社区的地名听起来像麻将牌。”王家垅社区党委书记欧阳晓琼笑言,社区紧临东风路,3条和东风路垂直的小巷名字就叫五、六、七条巷。社区地处长沙老城区,既有上世纪留存下来的老院落,又有众多改制国企的宿舍院子,巷子从中穿过,头顶上是蛛网一样纠缠乱搭的管线,脚下是狭窄破损的路面,沿线店招破败,没有规范停车位,时常堵成“一锅粥”。
正如地名像麻将牌,社区也充满市井气。欧阳晓琼说,居民里厂矿企业老职工和老街坊多,属于熟人社会的圈子,民风和谐友善。根据这一特点,东风路街道和王家垅社区决定建设巷子里“15分钟生活圈”,打通居民生活“堵点”同时,保留市井味、烟火气。
“烟火市集”文明练摊人情味足
“早起健身、买菜,到庭院邻舍中心约伴玩耍,去24小时图书馆看书,串巷子10分钟都能走到。”小长假里,居民臧跃华充分享受到巷子里“15分钟生活圈”的新生活。巷子里“15分钟生活圈”由庭院党建、文化教育、生活服务、医疗卫生、运动健身、交通出行六大板块组成,通过路面“白改黑”、管网改造、规范停车位、增设活动空间等一系列微改造,巷子沿线老宿舍院落变成颜值、气质齐涨的小庭院。
硬件提质生活“堵点”打通后,如何留住巷子里的市井味?生活在东风路沿线的老长沙去王家垅七条巷看看就知道了。
“这是父母在浏阳老家种的萝卜、黄芽白,不打化肥农药,沁甜的!”
“自己编的竹簸箕和篮子,收纳、买菜都好用!”新年里,七条巷的“烟火市集”热闹开市,街坊和菜贩们自发在路旁规范区域练摊,大家都自觉保持卫生,只留口碑不留垃圾。“我们延续了老巷子的老交易,鼓励周边居民将自家产的美食、手工制品拿出来练摊售卖。”欧阳晓琼说,社区文明公约之下,大家都有不影响市容、交通和门店的默契。
七条巷两厢多年来自发形成街边菜市,是东风路沿线居民最爱光顾的地方。社区以实施外墙排危项目为契机,对两厢宿舍楼外立面和店招进行了个性化改造,红白相间粉刷墙面让老巷也变得“软萌”。
和以往一条街所有店招“一张脸”的呆板不同,社区放弃传统守旧的统一招牌形式,只要符合基本规范,七条巷每家店面都可根据经验内容对招牌作创意设计。
小巷子大拥堵如何破解?社区邀请交通专业人员整改优化,七条巷设为单行线只进不出,所有出巷车辆均由六条巷分流。交通得到大畅通,经营环境也更舒畅。
“守艺人”守住老长沙老派头
生活便利了,老巷子的精神气质如何保留?社区专门在“15分钟生活圈”辟出“守艺人”工作室,让老手匠人和街头艺术家常驻创作经营,守住老长沙的老派头。
从六条巷路过,透过工作室的窗户,可以看到一个陈旧的木箱里堆着上个世纪的老行头,60多岁的老鞋匠冷国庆“吱呀摇着”老式修鞋机,低头专注地修补鞋子。“现在一两块钱能做什么,在我这能修好一双鞋,也能换一根新拉链。”老冷不仅修鞋手艺很好,还热心公益,10多年来一直为居民提供无偿、低偿服务,是第一个进驻工作室的老匠人。
六条巷路旁还有一间粉刷一新的小白屋,乍一看像是间日系风咖啡馆,透过玻璃窗可见亮着一盏昏黄的台灯。“巷子里书画室”主人、86岁的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刘仲成就长年在这伏案创作,他曾用蝇头小楷创作了一幅长达19.3米的奥运长卷,囊括每一届奥运会举办场地、人数、奖牌分布等内容,创下吉尼斯纪录。如今,他和画家贺龙元、剪纸非遗传人徐明星都成了义务传播传统文化、热心传道教学的小巷“守艺人”。不用“出圈”,家门口求新年春联福字的居民络绎不绝。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李卓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