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在湖南地图(局部)。制图 / 湖南地图出版社
作为长征的必经之地,工农红军先后三次在湖南境内书写了战略转移的壮丽篇章。1934 年 8 月,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奉命作为先遣,西征入湘。两个月后,党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率中央红军从江西、广东进入湘南,通道转兵后由湘西南转移到黔东南。第三次是 1935 年 11 月,任弼时、贺龙率红二、红六军团在桑植誓师后长征,他们挺进湘中后,再西折入黔。
红军长征路线被誉为 " 地球上的红飘带 "," 红飘带 " 在湖南划出了道道美丽风景线。这些风景线,被绘制成地图,随《湖南红色地图集》的发行而被更多人所熟悉。
红六军团途经湖南 22 个县市
1934 年 4 月,瑞金的最后一道屏障广昌失守,标志着第五次反 " 围剿 " 胜利的希望成为泡影。在严峻形势面前,为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进行战略大转移。
" 离开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新的苏区。"1934 年 7 月 23 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给红十七师、十八师下达命令,同时训令成立红六军团。
红十七师、十八师奉命转移前,中央对即将成立的红六军团的具体行动路线和地域作了三条规定:" 红六军团由遂川的黄坳、上下七及其附近地域敌人守备较薄弱处,自行选择突破地段进行突围。第一步到达湖南桂东的附近区域,发展游击战争,扩展游击区域;第二步到达新田、祁阳、零陵地域,发展游击战争,创立苏区根据地;第三步横渡湘江,向新化、溆浦广大区域发展,并向北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取得联系。"
1934 年 8 月 7 日,红军长征先遣部队红十七师、十八师从江西省遂川县开始突围。8 月 12 日,先遣部队突围成功,抵达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的寨前圩。
由于军事保密的需要,到达寨前圩之前,红六军团并未宣布成立。为庆祝突围成功,先遣队在寨前圩的河滩上召开了连以上干部的誓师大会,会上由任弼时正式宣布成立红六军团领导机关: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
时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的萧克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 红六军团突围西征,比中央红军早两个月,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红六军团突破封锁线的消息传出后,极大地震撼了湘、桂两省军阀。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西路军总司令何键一面急调刘建绪派两个师兵力追击,一面令一个旅、四个保安团防堵拦击;广西军阀生怕红军进入桂境,即派两个师向湘桂边界调动。
红六军团在任弼时为首的军政委员会率领下,横穿湘南,历经汝城、郴县、桂阳、嘉禾、蓝山、新田、宁远、零陵 8 县县境。
红六军团进入广西后,白崇禧调动了 12000 多兵力防止红军深入广西腹地,又连日派出空军严加侦察、迭次轰炸。任弼时等即率部离开广西,再入湘境。这时桂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廖磊率部作 " 送客 " 式的追击。当廖部追到湖南大山时,红军已经远去,但见边界上竖着一块木牌,上书:" 此是湘桂交界之处,不劳桂军远送!"
1934 年 10 月,红六军团经过艰苦转战,终于在黔东印江与红三军会合。会师庆祝大会上,任弼时宣读了党中央为两军会师发来的贺电,并宣布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的番号。
红六军团先遣西征,历时 80 余天,跨越敌占区 5000 多里。其中途经湖南 22 个县、市,探明了沿途国民党军力部署的虚实,查明了道路、民情,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探明了敌情,开辟了道路。
通道转兵放弃北上湘西转入贵州
简称为中央红军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是 1934 年 10 月 10 日开始长征的。
1934 年 10 月 21 日,中央红军顺利突破国民党设置在江西的第一道封锁线后,兵分三路向湖南挺进。蒋介石马上调兵遣将,在汝城、仁化、乐昌间,利用湘粤军原在这一线的 200 余座碉堡设置第二道封锁线。10 月 30 日,中央红军进抵汝城热水,由此开始了在湖南的征途。
"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这是毛泽东《十六字令 · 山》中的第一首。这里的山,便是湘南的八面山。毛泽东还特意有注释:" 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 足见八面山之险。
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封锁线,然后沿赣、粤、湘、桂边境到达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在汝城,红军先后发起濠头圩、东岗岭、青石寨等战斗,终于胜利突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
第三道封锁线在湘粤边界。经协商,陈济棠在红军的行动方向上,让出了一条通道,这样不到一个月,红军就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且主力基本完整。
11 月 17 日,蒋介石调动重兵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 300 里的湘江两岸布置第四道封锁线。
第四道封锁线由蒋介石嫡系中央军、湘军和桂军组成。11 月 21 日,红军占领江华县城,威胁广西富川、贺县、恭城。桂系白崇禧决定保存实力,将原来部署在全州附近的桂军主力南撤。湘军在接到蒋介石接防全州的命令后,也没有即刻南下接防,而是一再拖延,直至 11 月 27 日湘军才进入全州县城。
全州从 11 月 22 日到 27 日,整整五天无人防御。但因为当时中央政治局和军委对于继续西进到底走哪条路线还没最终确定,最终错过了全州空无守军的最佳时机,迎来了红军历史上空前惨烈的血战。这种情况下,中央红军到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寻求战略落脚点的打算已无法实现。更让全体指战员和战士心中蒙上阴影的,是红军长距离奔波征战,前途不明。
这时,面对八面山天险,挥毫写下 " 快马加鞭未下鞍 " 的毛泽东,被红军高级将领和广大指战员寄予厚望,认为创建井冈山、中央苏区,领导中央红军打过很多胜仗的毛泽东能够力挽危局。
12 月 9 日、10 日,中央红军分三路先后进入湘桂黔交界的通道。红军该何去何从,站在三省交界处的毛泽东心里有了成熟的想法。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人的建议下,12 月 12 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和军事指挥者在通道临时动议,召开了中共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
会议上,毛泽东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敌我形势,力主放弃北上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的计划。经历了一番激烈的讨论后,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当天即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向军团、纵队首长发出西入贵州的 " 万万火急 " 的进军电报。
通道会议作出的转兵决策实际上拒绝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通道会议上,毛泽东的意见得到了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的赞同和支持。后来,党史研究专家们认为这是第五次反 " 围剿 " 以来,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第一次得到中央主要领导人比较一致的尊重和响应。
红军在进入通道时突然遭遇桂军飞机的袭击,被炸死炸伤的红军战士上百人,其中 30 多名伤员被临时安置在通道县的溪口、临口、下乡和牙屯堡等乡村群众的家里。这 30 多位红军战士伤情较重,再也不能跟随红军远征了。其中 12 位活下来的战士,在红军离开后改名更姓,成为当地的一员,结婚生子,过着平民生活。有个名叫邹盛栋的老人直到 2014 年才去世,享年 95 岁。
红二、六军团长征前在湘西建立了 " 江南延安 "
1934 年 10 月,红二、六军团会师后,部队进行了整编,贺龙任红二军团军团长,任弼时任红二军团政委;萧克和王震分别任红六军团军团长、政委。中央批准,两军在政治上确定以中央代表任弼时为首的党的领导。
为更有利于中央红军摆脱前堵后追的严峻形势,任弼时提出返回湘西,向敌人侧后的永顺、桑植、龙山等地发出进攻的建议。这样,不仅可以使红军立稳脚跟,还可以威胁沅陵、常德等重要城市,影响长江水上交通,牵制湘鄂两省敌人。
红二、六军团进入湘西北地区后,湘鄂两省国民党军急调重兵围堵。
10 月 30 日,红二、六军团到达四川酉阳 ( 今属重庆市 ) ,守城敌军弃城而逃,红军顺利通过酉阳。此时,盘踞在凤凰的湘西军阀陈渠珍,派出了龚仁杰、周燮卿、杨其昌三个旅共 1 万余人,从花垣、保靖向北形成阻击圈,企图阻截红二、六军团南下。
此举正中红二、六军团下怀。红军先经湖北来凤,渡过酉水,突破陈渠珍部在湘鄂川黔边的防堵线,抵达湖南龙山招头寨。当敌人逼近,又突然挥师南下,向湘西北永顺疾进,于 11 月 7 日一举占领湘西北重镇永顺县城,取得了湘西攻势的初步胜利。
回顾这段历史,党史专家认为,红二、六军团返回湘西,极大威胁了湘军和蒋介石嫡系中央军部队堵截中央红军作战的总后方,迫使国民党军回援湘西,并使鄂西之国民党军未能入川作战,从而在战略上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特别是极大减轻了中央红军西进入黔作战的压力。
经过艰苦 " 创业 ",至 1935 年春天,以永顺、大庸(今张家界)、龙山、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形成。红二、六军团也在不断战斗中迅速发展壮大,达到 4 个师、12 个团,约 2 万人。其中,红六军团发展到 1.1 万人,红二军团发展到 9000 人。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史学界称之为 " 江南延安 ",任弼时称之为 " 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 ",是在全国其他各路红军离开原有根据地后,在长江南岸建立起来的唯一规模较大的革命根据地。
1935 年 11 月 19 日,红二、六军团分别在桑植县的刘家坪和瑞塔铺举行突围誓师大会,随后在夜色中离开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出发长征。
贺龙在桑植县刘家坪召开的红二军团全体大会上讲话说:" 现在,我们二军团已经有 3 个师 8 个团,六军团也建立了红十六师。我们两个军团已有 1.7 万人。比起刚刚会师的时候,扩大了 1 倍还多。蒋介石搞来 140 多个团围攻我们。我们在根据地坚持了一年的斗争,人民支援红军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是,这里山多、田少,加上敌人烧杀掠抢,养不了我们这近两万人的红军喽 ! 所以,我们要从内线转到外线,打到敌人后方去。"
红二、六军团原本打算从西南方向突围,取捷径直达黔东的石阡、镇远、黄平地区。通过侦察,发现敌人在这一方向上有重兵布防,路途虽近,但要突破敌人 7 个师的封锁线,付出的代价肯定是惨重的。因此,决定实施大迂回战术,声东击西,首先出敌不意,向东南方向突破沅、澧二水,直插湘中,吸引敌人主力,然后折而向西,再转移黔东,挺进石阡、镇远、黄平地区。这个方向上,敌人在沅、澧二水的防守比较薄弱,而且湘中地区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红军可以得到兵力和物资的补充。
20 日,红六军团在大庸和溪口间的澧水北岸张家湾附近突破敌人的防御,渡过澧水。接着急行军 150 里,于 21 日晚奔袭沅江渡口洞庭溪渡过了沅江。红二军团也于 11 月 22 日袭占大宴溪,突破了敌人沅江封锁线。23 日至 28 日,红二军团夺取了溆浦、辰溪、浦市,红六军团占领了新化、蓝田 ( 今涟源 ) 、锡矿山,控制了湘中广大地区。
红二、红六军团占领湘中,威震长沙。陈诚慌忙把 " 围剿 " 改为 " 追剿 ",企图阻止红二、红六军团西进,并将红军消灭在沅江、资水之间。
根据这一情况,红二、红六军团即决定退出湘中,向贵州石阡地区转移。12 月 11 日,红军从溆浦的潭家湾、低庄、桥江等地出发,连续九天向东南方向急进,摆出东渡资水的架势。大量敌人穷追不舍,拥向湘东南。20 日,红军进至洞口高沙一带,突然转向西进。几番兜兜转转后,抵达芷江以西的冷水铺地区休整,把追敌全部甩到了后面。
1936 年 1 月 1 日,红二、六军团在芷江迎来了新的一年。1 月 3 日,红二、六军团相继进驻晃县 ( 今新晃 ) 龙溪口、波州一带。1 月 5 日,在芷江与晃县交界的便水与追敌激战了一场,双方伤亡过千,红军赢得了从容转移黔东的时机。打完便水,红二、六军团决定兵分两路,红二军团前往贵州石阡,红六军团前往贵州江口,各自寻机休整。
1936 年 1 月 9 日红六军团在萧克、王震的率领下,进入贵州,攻占了江口县城。3 天后,红二军团进占石阡。至此,红二、六军团全部撤离湘境,胜利完成向黔东地区转移的第一步战略任务。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刘建勇
编辑: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