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国红鳞次栉比;家与国相融合一。
这是一个能让九州山河隐去缤纷,透出统一颜色的节日。这是一场有关传承与祈愿,团聚与乡愁的仪式。
这是你我的节日,是忘却社会身份,共享灯火可亲的日子。
▲湖南双峰县剪纸艺术家,用红纸撕的牛唯妙唯俏。图/彭卫国
这是千年梦圆的第一个春节。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感召,乡土中国里,最不可或缺的文化意象,恰巧是今年的春节生肖。
牛,一个农耕时代的主角,现代农业的“替补”。
再没有哪个动物,一如中华民族的秉性,勤恳且善良;恭敬亦奋进。
千百年来,它拉着的犁耙划过土地与田野,划过贫穷与闭塞;它“不待扬鞭”的奋蹄闯过城市与乡村,闯过种种未知的领域。
它陪伴着中华民族从乡野走进现代,从贫困走进小康,从“填饱肚子”走进美好生活。它见证着村民们直起脊背,听闻大地响起颂歌。
它曾是重要的生产力,而今正逐渐退出农人的日常。今天,贫困走进了历史的角落,奋斗了一年的农人正在殷实的粮仓边细数着一年的收成。
而它也随着千年梦圆,退出了农业历史的舞台,成为中国的又一个奋斗图腾。
这是疫后新生的第一个春节。
自近代以来,刻入民族血脉的孺子牛精神,又一次在这个春节显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了“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留在原地过年。
一如疫情之初,选择“封城”的武汉。
曾经的千里驰援、勇敢逆行,仿佛仍在眼前——厚重的防护服后背上,轻松诙谐的打气;摘下口罩后,深深印痕下的笑脸;以及欢送病人出院时,轻快跳起的“小天鹅”,都是那段特殊的记忆里,最无私的日常。
这样的日常,同样在走进深山的扶贫干部身上,在废寝忘食的科研攻关中间,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脚下。
一如“吃下草,挤出奶”却仍无私俯首的孺子牛。
而今,不论家人在侧,还是独留原地,每一个人都在有力的防控措施与“十三五”成就、复工复产带来的便捷生活中,欣喜地迎接新春,辞去旧日种种。
即便疫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传统,但原地过年政策的完善,依然让爱与温情在新年里涌动。红包与福利,年夜饭与社区关怀,是这个春节最特殊的陪伴。
我们相信,疫情带来的阴霾终将留在原地,而新年带来的,是更好的未来。
因为我们的国家,正俯首呵护每一个民众。
一如去年,从婴儿到老人,不遗漏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病毒疫苗免费供应的无私与妥帖。
这样的妥帖,从过去,到未来,始终如一。
这是百年再启的第一个春节。
顾炎武曾说,“常把《汉书》挂牛角”。煌煌汉代,昭昭文明,就这样晃荡在牛角上了。
不知那埋首走在大地上的黄牛,会否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而今,这头随着新年奔来的黄牛,同样承载着不一样的历史——它辞去的,是“十三五”的收官;迎来的,是“十四五”的开局。
这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更是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
百年风雨,从历史厚重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政党,亦有着老黄牛般朴素奋斗的坚强意志。
百年间,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了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吃饱穿暖的朴素愿望,变成了粮食丰产、嫦娥奔月的壮丽现实;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改,也关心全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这是老黄牛的奋斗精神,更是乡土中国奋力跃进“强起来”的新时代中,最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庆祝这个属于中华民族的节日。
这个地方,是吾之家,亦是吾之国。
民之于国,是力量,是担当;国之于民,是庇护,是责任。
民与国相融合一,便是力量的汇聚,前路的升华。
今天,当除夕的钟声响起,盛装的中国,即将从正月的盛典里出发,流经这片温润的土地,淌过即将解冻的春河,最终抵达每一个你我,丰盈的内心。
在那里,有最好的时代,也有最好的我们。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观潮君
编辑:姜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