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科研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水稻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生产作出了杰出贡献。
当4月的湖南仍被阴雨笼罩,千里之外的海南岛,已然步入炎热的夏季。
在这座“天然大温室”里,曾孕育了一株被袁隆平命名为“野败”的花粉败育野生稻。
4月19日,湖南省农作物种子南繁中心主任谭新跃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1970年,“野败”的发现打破了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徘徊不前的局面,为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铺平了道路。
(位于怀化洪江市安江镇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童迪 摄)
时间回到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袁隆平立誓要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在农学实验中,袁隆平发现水稻中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实验田里发现一株形态特优水稻,在稻田里鹤立鸡群。这株水稻一穗达到230粒。通过第二年的试种,袁隆平发现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它证明水稻存在杂种优势,为袁隆平日后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带来启发。
1964年,袁隆平在国内首次提出通过培育三系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增加粮食产量的设想,并着手进行研究。1966年2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发表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国家科委十分重视,致函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要求他们支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
在国家科委和湖南省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由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科研小组正式开展工作。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水稻雄性不孕性选育计划”研究遇到瓶颈,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华国锋鼓励袁隆平继续研究下去,并提出农业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农民和土地,要将研究拿到群众中去搞。
为加快研究进程,袁隆平带领学生李必湖、尹华奇组成三人科研小组,每年秋冬利用南方温光资源,到云南、海南等地进行水稻材料繁殖。
在海南岛,李必湖在当地农场技术员带领下,找到一片野生稻,并找到了3株雄性不育株。李必湖回忆,他将这一情况报告给袁隆平时,袁隆平高兴地连声说“高级高级”。因其是野生稻花粉败育,取名叫“野败”。
为了支持杂交水稻的研究,1971年,湖南省把袁隆平领导的杂交水稻科研组调入省农科院。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破除了长期以来国内外流传的水稻这种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陈旧观念,极大地丰富了遗传育种理论和实践。此时,华国锋已调国务院工作,主持工作的省委第二书记张平化提出,以“最大的干劲、最快的速度”把杂交水稻生产搞上去。
到1976年,三系杂交稻在全国推广228万亩,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成为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的专业科研机构。
从党中央、国务院到省委省政府,都对杂交水稻研究给予大力支持。三系法获得成功后,由袁隆平领衔的两系法杂交育种技术研究迅速启动。从1996年至今,第三代杂交水稻——超级稻育种计划,在基础理论和品种选育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屡屡刷新世界纪录。
2020年11月2日,在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袁隆平团队研究的杂交水稻晚稻测得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当年7月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两者相加,成功突破“亩产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
(隆平水稻博物馆内复原了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科研场景。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童迪 摄)
从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发展到超级杂交稻,位于长沙市芙蓉区的隆平水稻博物馆的“种子墙”给参观者以强大的视觉震撼,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正在步步成真。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也是袁隆平多年的奋斗目标。在隆平水稻博物馆展厅尾声部分,有一个“杂交水稻世界”联动装置,可以看到,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点亮。
截至去年底,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种植了超过700万公顷的杂交水稻,这一领跑世界的科技还将造福更多人类。
湖南是农业大省,注定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袁隆平等科研工作者在这场充满艰辛的长征中不断求索,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接力解决数亿人的温饱问题,体现了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发扬求真务实、矢志创新、拼搏奉献的精神,今天,广大科研工作者正为现代化新湖南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成果和创新动力。
“90后”袁隆平是这样“撒狗粮”的
“茫茫苍穹,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
这首细腻而柔情的诗,是袁隆平写给妻子邓哲的第一封求爱信。
邓哲是安江农校59届毕业的学生,袁隆平教过她们班的课。不过,他们谈恋爱却是在1963年,那时邓哲已工作,在离安江不远的两路口农技站当技术员。
1964年正月初十,两人在安江农校举行了一场简朴而热闹的婚礼,没有太多的仪式,也没有置办任何结婚用品,新娘邓哲身上穿的是一件红色的球衣,喜气洋洋。
袁隆平曾说:“我之所以能在杂交稻上取得成功,是妻子用理解和柔情铺垫的台阶。”
1971年,袁隆平被调往湖南省农科院工作,邓哲独自在老家照看孩子,两人开始了漫长的两地分居。邓哲一肩承担起两边老人和三个孩子的大小事务,让袁隆平可以毫无牵挂地搞自己的试验。
可是,在邓哲心中,记得最清楚的却是她被袁隆平照顾的一次。
那是1982年除夕,十多年在南方育种的袁隆平第一次回家过春节。正月初二,邓哲突患急性病毒性脑炎,被送进了医院抢救。祸不单行,袁隆平80岁高龄的母亲此时也患了重感冒,在家卧床不起,岳母又患脑血栓住进了医院。这突如其来的病魔袭击,忙坏了本来就不善于操持家务的袁隆平。
那时,邓哲躺在病床上深度昏迷,将近半个月没有睁开眼睛,靠输液维持生命。袁隆平白天照料病中的两位老人,晚上几乎夜夜陪伴在妻子身边。一个月后,邓哲出了院,没留下任何后遗症。
2020年,在袁隆平90岁生日时,众人的祝福中,他将第一口蛋糕喂给邓哲吃,让在场的亲朋好友着实吃了一把“狗粮”。网络上刷屏的恩爱镜头,让大家看到了爱情最好的模样。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帙恒
编辑:马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