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民网丨锅碗瓢盆 烩出厨师村致富“交响乐”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作者:李芳森 编辑:彭笑予 2021-04-21 09:50:40
时刻新闻
—分享—

衡阳名菜土头碗。石鼓区委宣传部供图

取红枣二两,小火慢煮后置于碗底;土鸡蛋经煮、炸、炒、切后,覆盖其上;红薯去皮切块、蒸熟加入糯米粉和炼乳,团成小团后再添一层。再逐层加上房节肉、草鱼丸、土鸭蛋片、木耳肉片,依次叠成七层,呈玲珑宝塔形,寓意步步登高。

红枣温补、鸡蛋鲜香、鱼丸弹牙……这便是湖南衡阳的传统风味佳肴——土头碗,是当地喜宴的头道菜。

“土头碗”的制作工序极为复杂,单是原材料准备就得耗费半天,这期间还得经历洗煮炸切,以及手工、揉捏搅拌等一系列繁琐过程。即使是有着38年白案功力的范祚应也不敢小觑。

“虽然复杂,但村里能做这道菜的至少有300来人。”范祚应所言非虚,因为他的家乡衡阳市石鼓区角山镇旭东村,是远近闻名的“厨师村”,随便一个家庭主妇,都能拿出一两道拿手菜。

“衡阳厨师出角山,角山厨师出旭东。”在这个面积不足6平方公里、人口700多户家庭的小村里,出现了300多名厨师,几乎每两户人家中,就有1名厨师。

时光荏苒,旭东的厨师们,从学门手艺吃饱饭,蝶变为依靠特长来致富。锅碗瓢盆的故事里,烩出一首致富“交响乐”。

开场

山村里的乡厨老师傅

风光秀丽的旭东村。人民网 李芳森摄

未到五一假期,梁光友的档期早已排满:衡阳当地的几场喜宴,都邀请他掌勺。

“办宴席请厨师,最好是请旭东的。”家乡何时被称作“厨师村”,即使是花甲之年的梁光友,也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38年的掌勺经验,让梁光友成为衡阳各地炙手可热的老师傅,“出场费”每天都能有240元。

“我们一起做乡厨的,都没想过能挣多少钱,就是希望能学门手艺吃饱饭,能给孩子交得起书本费。”梁光友学厨,是在32岁。依靠家中的3亩多地,而立之年也难以挑起孩子的读书重担,就诞生了学门手艺的想法。

学门手艺,其实就是找个不耽误种田的副业。思考良久,梁光友选择了乡厨这门职业。“基本上都是在老家附近,当天就能往返。”

从跟着师傅帮厨,到出师独自接活,梁光友逐渐尝到了乡厨带来的益处:工作时间短,不耽误田里的农活;每天10元的收入,一场一结不拖欠;附近乡村距离不远,每天都能照料家里……

38年乡厨生涯,梁光友在万家烟火里,拉扯着孩子长大成人,一家人的生活不再逼仄,也感受着时代变迁里柴米油盐的生活滋味。

渐快

都市里的当家大厨师

旭东村风貌。人民网 李芳森摄

相比于梁光友的紧守乡村,60岁的梁善生,路子则广得多。

北到北京、南至广东、东赴浙江、西及新疆。这位旭东村的老厨师,早已将自己的厨房搬到了全国各地。

“虽然还是办宴席,但邀请我的,不少是商业的答谢宴。”提及本行业的优势,这位淳朴的乡村老人,也禁不住自豪。“城里厨师的小锅小灶,不适合做一天上百桌的宴席,还得是我们来。”

2017年,一位在深圳开办企业的衡阳企业家准备办一场客户答谢宴,特地打电话给梁善生,邀请他来深圳展示厨师村里的手艺。“他还是懂行的,大锅菜在火候的把握上更难,也更费力气。”

梁善生答应前往后,对方不仅开出高于当地的价格,还承担一行5人的来回高铁费、住宿费,更是派专车把工具拉了过去。

“一天120桌,我们没问题。”当问及客户的满意度,梁善生笑着答道:“之后每逢这种宴席,他还是请我们,都说我们是他们的当家大厨。”

交响

商海里的时代弄潮儿

旭东村里的田园风光。人民网 李芳森摄

结束一天的忙碌后,41岁的刘运友在书桌上算起了一天的收入。这位从旭东村走出的厨师,如今在衡阳、郴州、邵阳、贵州等地都开起了饭店。

“1996年,我初中毕业后就在村里学厨,那时候就是为了出国。”回忆厨师生涯的开端,刘运友回忆,是受学了厨艺成功出国的老乡的影响。“我们那时候都说,想出国,学厨师。能像出国的师傅一样,把我们旭东的土菜端到国外的餐桌上,那还是很让我们年轻人向往的。”

两年学艺,成功出师的刘运友没选择留在家乡做乡厨,而是去了外省。辗转广东、广西、湖北、上海等地湘菜馆,刘运友的掌厨风格也在从传统湘菜转变为新派湘菜,大锅农家菜的做法也逐渐被精致小炒代替。

“我不能只做个厨师,我要自己开店,带着村里的厨师一起干。”2008年,刘运友在耒阳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农家乐,并大获成功。“只要手艺好,我就有信心。”

不满足一家一店的成就,13年间,刘运友逐渐把分店开到了市外、省外。曾经的“出国梦”,不知道何时消失在刘运友的计划里。

曾经,旭东村的乡厨,拿着一天10元的工资也心满意足;如今,从旭东村走出的厨师企业家,饭店每天的流水达到了40万元左右。

旭东的厨师,已不止是能在乡间酒席上,炒出大锅菜的乡厨,更是能在国内外宴席上,端上一道道精致小炒的名厨。

三代厨师,三类选择,在时光的伟力下,逐渐唱响了厨师村里的致富曲。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作者:李芳森

编辑:彭笑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