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链接:
电视纪录片镜头语言文化自觉研究
田连友
湖南怀化市广播电视台,湖南 怀化 418000
摘要: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要想进一步增强文化影响力,就要在镜头语言中增强文化自觉,适当的呈现出文化回归和文化创新的新样态,全面突出电视纪录片的文化价值。本文从电视纪录片中镜头语言文化表现入手,结合具体的案例对文化自觉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希望可以为电视纪录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全面促进电视纪录片设置质量的增强。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文化表现;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以及文化家园的重新建构是当前我国制作电视纪录片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在电视纪录片创作方面有效整合媒介信息、民情动态信息、文化信息以及社会舆论信息的重要手段和形式。文化自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思想观点的高度概括,是一种对文化的自觉接受、追求和践行,也是在文化选择和建构过程中表现出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新时期我国电视台积极探索纪录片摄制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文化自觉,把握文化自觉的影响,进而通过合理的挖掘文化价值、彰显文化自觉促进纪录片质量的全面提高,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和传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一、电视纪录片镜头语言中文化的体现
对电视纪录片镜头语言中文化思想进行分析,发现文化的体现主要从多角度表现出来,并且在文化展现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一,表现出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儒家文化思想在我国很多电视纪录片中都有所体现,并且是重要的精神象征文化符号表现形式,在深化纪录片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能借助记录片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高文化影响力[1]。其二,表现出道家的秩序观。道家秩序观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表现形式,在电视纪录片制作过程中,为了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往往会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念以及“天人感应”思想等蕴含其中,彰显出一定的文化思想和哲学内涵,引发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进行深思,提高纪录片文化传承效果。其三,虚实相生,境生象外的文化思想。在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注重镜头画面的细节和汽运,希望能够达到矫矫不群、有目共睹的状态。因此在实际摄制过程中镜头时而高远,看似不在人间;时而深入人群,展现出人性化的美景,如“半江瑟瑟半江红”、“暖暖远人村,依依城里烟”、“歌酒长春不夜,金翠照罗绮,笑语盈盈。陆海人山辐辏,万国欢声。”等,以镜头语言实现对文化意境的塑造,在诗情画意中凸显电视纪录片的文化价值。由此可见,电视纪录片镜头语言中,能够从多角度实现对文化的展现,纪录片的文化价值也能从多角度表现出来,凸显纪录片的创作成效。
二、电视纪录片镜头语言的文化自觉
在对电视纪录片中文化表现形成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为了增强研究的深入性,对电视纪录片的文化自觉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并探索有效促进文化自觉的措施,还应该对电视纪录片镜头语言的文化自觉进行深入系统的解读,形成对镜头语言文化自觉的全新认识[2]。在本次研究工作中,将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镜头语言中对文化自觉的表现。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在创作方面主要是使用镜头捕捉古镇的文化基因,在镜头语言中表现出一定的文化自觉,在讲述我国60多个古镇前世今生的基础上,也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的串联,通过故事和镜头语言的配合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一)镜头语言中文化传统的真实回归
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对文化传统的追溯和探究是较为重要的内容,也是电视纪录片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可以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凸显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3]。在对电视纪录片镜头语言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使用追溯性的语言表现文化传统的回归,是当前电视纪录片创作方面表征文化自觉的最生动展现形式,也体现出在纷杂现代生活中人们开始探寻艺术本真的现实状态。
在《记住乡愁》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从古村落到古镇,创作者使用文化性的镜头语言将我国社会大众聚集的空间起源、传承和发展充分的表现出来。在纪录片的镜头语言中,乡镇村落的山山水水、一砖一瓦,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形式,将地方特色文化在地方人身上的烙印清晰的展现出来。在创作实践中,导演和相关制作人员将古镇千百年的文化基因浓缩到一个个镜头中,实现了对文化基因的有效捕捉和提炼[4]。从《记住乡愁》的基本创作情况能够看出,创作者们在创作过程中对每一个古镇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古镇的标志性文化进行标注,如浙江乌镇的“枕水人家、立志进取”;宜宾李庄古镇的“义字当先”;德阳孝泉镇的“孝老敬亲、推恩及人”等,在标注文化的基础上使用镜头对古镇进行摄制和表现,能够将古镇的特殊文化品质充分的展现出来,揭示出古镇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全面凸显电视纪录片文化价值的同时,也使文化自觉得到了适当的体现,对电视纪录片创作工作的良好发展产生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镜头语言中对文化传承的故事化处理
不同地区的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不论是深厚的民族精神、久远的地域文化还是浓郁的人文情怀,都对特色地域文化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电视纪录片镜头语言进行分析,要想彰显出文化自觉,就要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探寻具有明显地域文化元素的历史形态因子,展现出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特色,并为了能够在镜头中更好的呈现出来,要进行故事化的处理,确保在回溯和凝视历史的同时感受弥足珍贵的情感,在凸显文化自觉的同时也促进地区文化的良好传承和传播。
以纪录片《记住乡愁》为例进行分析,在策划人员和导演人员对整个纪录片的规划进行明确后,为了能够将传承古镇文化的情感通过镜头和文字表现出来,让观众对乡愁文化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就在每一个短片中贯穿一个文化主题,通过故事化的讲述实现文化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将电视纪录片所要呈现的文化自觉充分的表现出来[5]。以纪录片《记住乡愁》中国关于罗城古镇对文化的故事化传承为例进行分析,罗城古镇纪录片的主题思想为“同舟共济”,在创作中对历史上罗城古镇干旱缺水的故事进行了表述,提出明朝时期人们怀着“有舟必有水”的向往将古镇修建成为大船的样子,一次失火,大家哪怕丢弃自己家的东西也要帮忙灭火,这就是出于“同舟共济”的潜意识。由此可以看出,在纪录片镜头语言中,对文化传承进行故事化的处理,能更好的表现文化内涵,实现对文化价值的挖掘,纪录片的文化自觉性也会得到有价值的彰显。
(三)镜头语言中民族精神的艺术呈现
从人类社会最初诞生开始,民族精神的品质就表现出巨大的力量和无穷的潜能,成为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思想载体,也是整个民族伦理道德的理论核心。在电视纪录片摄制过程中,文化自觉的彰显与民族精神的呈现存在紧密的联系,只有在纪录片镜头语言中表现出对民族品质精髓的深刻认同,才能凸显纪录片的创作价值[6]。同时,民族精神的艺术化彰显也是纪录片创作方面表现文化自觉的思想前提,纪录片的镜头以多样态、多层次的语言进行文化表征,能够凸显其创作价值,实现对文化思想和民族精神的充分展现。
对纪录片《记住乡愁》中民族精神的彰显进行分析,能够看出在创作过程中,其使用镜头一记录了中国特色的古镇文化,并且在镜头中承载着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和哲学思想,对特色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如为了彰显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在《乌镇——枕水人家立志进取》纪录片中,使用镜头语言将古镇历经战乱与衰败后实现突破创新的情况充分的展现出来,并且从儒家思想和运河商业文化角度入手进行研究,展现出乌镇人矢志不移地投身乌镇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如在镜头中乌镇民宿房东穆穆就具有不服输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品质,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达到创新,实现了对乌镇民宿的有效推广,并且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下,乌镇逐渐展现出独特的美丽,实现了新生,在促进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民族精神的展现,能够彰显出文化自觉,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良好传承和发展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又如从《安居镇——勇于担当》中,能够看出对民族责任感的彰显[7]。安居镇靠水,古时滩头边的船只要想运行只能依靠人力拉船,在拉船的过程中需要数百人通力合作,承担自己的职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敢闯敢干、勇于担当”成为古镇的重要生存法则。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将这种责任感充分的表现出来,不仅体现出文化自觉,也能有效促进文化传承工作和民族精神传播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特色文化体系的构建。
结语:
在电视纪录片摄制过程中,文化自觉的彰显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努力和探索,只有能够在纪录片中彰显文化自觉,才能提高电视纪录片的综合质量,在推动电视纪录片行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实现对文化信息的有效传播,切实提高文化信息传播和传承工作综合发展成果。新时期在设计和摄制电视纪录片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从文化自觉角度入手进行研究,彰显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有效促进我国电视纪录片行业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进. 好镜头会“说话”——浅谈电视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 7(18):219-219.
[2]胡俊. 纪录片:用镜头语言讲好人物情感[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 8(1):159-159.
[3]黎明霞. 电视纪录片《第三极》介绍西藏宗教文化风情的手法剖析[J]. 戏剧之家, 2017(6):122-123.
[4]段志燕. 纪录片《平衡》中镜头语言及蒙太奇手法的运用[J]. 西部广播电视, 2016(14):75-75.
[5]程言博. 论电视镜头语言的艺术特色[J]. 经济管理:全文版, 2016(6):00101-00101.
[6]沈浮郡, 沈国芳. 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特质——以《你所不知道的中国2》为例[J]. 新闻战线, 2016(19):47-49.
[7]陈欢, 盛锦静. 人文电视纪录片创作探究——以电视纪录片《纸鸢记》创作为例[J]. 科技资讯, 2017(1):218-219.
田连友,男,(1973--),大学本科学历,湖南辰溪人,主任记者,湖南怀化市广播电视台新闻部主任,湖南省十佳记者,湖南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奖获得者,从事新闻学、纪录片方向的研究。
邮寄地址:湖南省怀化市广播电视台(鹤城区城东新区五溪大道88号怀化广电中心)
邮编:418000
电话:13874564778
E:317121297@qq.co
来源:湖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编辑:肖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