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湘女(中)和维吾尔族女同胞在一起。(资料图片)
5月31日下午,长沙市城郊山清水秀的一处养老公寓内,86岁的汤碧芳老人午休后,照例拿起毛笔练习书法。
汤碧芳是“八千湘女上天山”的代表。岁月将出发时风华正茂的少女,变成了回来时饱经风霜的奶奶;不变的是她们坚守的为祖国奉献终身、改变边疆面貌的初心。
义无反顾别家乡,比大地还辽阔的是人心
“年轻的人,火热的心,跟随毛泽东前进……”,歌曲在绿皮列车上反复播放着。71年前,一群载歌载舞欢声笑语的湘妹子,坐上火车一路西行,驶向新疆。
1950年2月,为了边疆的长治久安, 驻守在新疆的20万解放军就地转业,屯垦戍边,维护新疆的长治久安。解决男女比例悬殊的问题迫在眉睫,时任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的王震将军向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黄克诚写信,希望能在湖南招收志愿戍边的女兵。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汤碧芳说。从1950年到1952年,约有8000名湘女响应征兵号召,志愿参军进疆。
到达新疆后,王震将军召开大会欢迎来自家乡的湘妹子。他说:“同志们,你们要安心边疆,扎根边疆,要为新疆各族人民大办好事,准备把你们的忠骨埋在天山脚下。”
多年后,回忆那次大会,汤碧芳等湘女感慨万分:“青山处处埋忠骨,我们新时代的妇女总不能比不上古人嘛!”
“如果再选一次,还是会坚持来新疆。”这样的回答,让世人看到了湘女们比大地还辽阔的心胸,感受到她们璀璨如炬的初心。
忘我工作守四方,比玉石更坚固的是信念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当年,湘女们唱着歌谣,踏遍天山南北、戈壁荒漠,留下了艰苦奋斗的铿锵足迹。
汤碧芳说,到新疆后她刻过蜡版,开过拖拉机,当过会计。从师部拖拉机手短训班结业后,汤碧芳就开着拖拉机下田了,一天下来拖拉机和人身上全部是泥,只有露出牙齿才能看见白的。汤碧芳说,辛苦不算什么,还能遇到野猪和狼,环境非常恶劣。
坚定理想信念,克服种种困难,湘女中的很多人成了兵团的第一代女教师、女拖拉机手、女护士、女农业技术员、女会计。涌现出第一位上了共和国邮票的女拖拉机手张迪源,第一代女康拜因手梁淑媛姐妹,第一个维吾尔文女翻译家戴庆媛,第一个唱响《我们新疆好地方》的女歌手陶思梦……
“八千湘女”在广袤的新疆大地奉献、安家,有如吐鲁番的葡萄、和田的玉石、克拉玛依的石油、喀什的石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她们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和男同志一道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有力促进了屯垦戍边事业的稳定发展。
融合共进建新家,比砂浆更好的粘合剂是团结
“八千湘女”的到来,与少数民族群众手拉手、结对子,传播现代理念、帮助生产生活,增进了各族群众交往、团结。
湘女与男战士在劳动中协作、磨合,“美女爱英雄式”的爱情开始萌发。这些“革命姻缘”风风雨雨相依为命,走过了一辈子都说“不后悔”。
随着湘女与官兵组成家庭、生儿育女、共建新家园,新疆逐渐进入了大发展时期。1954年到1966年期间,新疆的耕地面积由113万亩增加到1212万亩,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1倍。十月拖拉机厂、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厂以及发电厂、水泥厂等一批大型工厂拔地而起。
砂浆和着水泥建好了基础设施,比砂浆更好的粘合剂是团结。湘女们秉持“耐得烦、霸得蛮”的品格融入到新疆的生产建设中。
当年,女兵们首先要过的是语言关。为了学习维吾尔族语言,戴庆媛虚心求教,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还没有毕业,就被分到新疆军区司令部从事翻译工作。几十年过去了,维族老乡还亲切地称她“玛依诺尔”(五月的阳光)。
传承湘疆亲接棒下一代,比距离更绵长的是情谊
周台群是一位来自益阳的湘女,1991年从医生的岗位上退休。她的女儿侯林霞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兵团成了一名医生,一心扎根兵团,为当地群众解除病痛疾苦。在母亲的影响下,侯林霞自己的孩子也已经从内地大学毕业回到新疆工作。
越来越多湘女一家两代、三代在新疆续写“八千湘女上天山”的传奇。“娘家人”也始终挂念着“远嫁”的女儿。
1998年,湖南开始对口援助新疆吐鲁番市。2014年,湖南新增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221团。2016年,湘疆两地共同举办了纪念“八千湘女”进疆66周年系列活动。
去年,“八千湘女上天山”70周年。去年3月30日下午,趁着疫情好转,省第九批援疆工作队123人“逆行”赴疆,开启了新一轮援疆工作。
一年多来,他们实施产业援疆、“组团式”医疗教育援疆、乡村振兴建设,以及人才、企业、项目、消费和交往5个“100工程”,把我省援疆的“红石榴”品牌擦得更亮了。
新时代的援疆,建设了大批惠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项目,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还创造了全国第一个内地新疆初中班、全国第一家内地新疆旅游推广中心等多项第一。
芙蓉雪莲遥相辉映,相隔3000多公里的湘疆两地交往和联系更加紧密,湘疆情谊向更深更远处绵延……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贺威
编辑:彭笑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