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日,十八洞村迎来了60多人的省内旅游团。2013年以来,该村抢抓国家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了十八洞景区。郑翔 摄
【铭刻】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湖南,在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湖南以首倡之地扛起首倡之责,彰显首倡之为,举全省之力攻克千年贫困难题,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经验。
【追寻】
初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清一色小青瓦、木框架、榫卯结构的苗族民居,与绿意葱茏的峰峦相互映衬,生机盎然。
“今年截至6月1日,十八洞村接待的游客已超过28万人次。现在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8369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0万元。”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告诉记者,8年前,十八洞村人均年收入仅1668元,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
十八洞翻天覆地的变化,始于2013年11月3日。
“那天上午,村里还被秋雨笼罩着。但雨水在午后停了,秋阳照着梨子寨,落在青瓦上格外柔和。”施金通回忆,当时看到久违的太阳,大家都说今天真是个好日子!
下午3时40分左右,3辆面包车来到梨子寨前面的一小块空地上。在村民好奇的目光中,习近平总书记满面笑容,健步走下车。人群中有人喊了一句:“习近平总书记来看望大家了!”顿时,聚到寨口的村民爆发出热烈掌声。
“总书记考察时,我负责介绍村里和每户人家的情况。”回忆起那天给习近平总书记当“向导”的场景,施金通仍激动不已。
“总书记下车后,沿着梨子寨前的一条长长的斜坡,来到阿婆石拔专家。”施金通回忆,石拔专是特困户,不识字也听不懂普通话。习近平总书记上前和阿婆夫妇围坐在火炉边交流,自己就在边上做翻译。在石拔专家,习近平总书记询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打算,察看了她家的谷仓、床铺、灶房、猪圈,勉励一家人增强信心,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在村民施成富家前坪,习近平总书记与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探讨脱贫出路。乡亲们毫无拘束地打开了话匣子,拉家常、道实情。
这块小小的地坪,成为中国精准扶贫的启航地,更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地标!
回忆起当时与总书记在这块地坪上座谈的场景,十八洞的乡亲们至今仍心情激动。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次到湘西来,主要是看望乡亲们,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感到责任重大。了解到村里有不少光棍汉,娶不上媳妇。总书记说,大家加油干,等日子好过了,媳妇自然会娶进来。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听着习近平总书记加油鼓劲的话,乡亲们备受鼓舞。脱贫致富的希望,在每个人心中燃起。
“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要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要根据群众意愿和基层实际,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开发经验和模式。”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说到乡亲们的心里,刻在他们的脑海中。
谈到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特意嘱托“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精准扶贫,风起十八洞,迅速吹遍三湘四水。
湖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政治责任,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下定决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精准扶贫”理念指引下,十八洞村率先向千年贫困发起攻坚。开展精准识别,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游、猕猴桃种植、苗绣等产业……曾经苦甲天下,而今华丽蝶变。年轻人纷纷“飞”回村庄,养蜂、开店、刺绣、办农家乐、直播带货,村里产业风生水起。2017年2月,十八洞村脱贫出列。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走出武陵山区、走向大江南北,引发国际关注。
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从“精准识贫”到“精准施策”,在精准扶贫的伟大实践中,湖南不断创新,创造多个“全国第一”,为全国精准扶贫提供了“湖南样本”:探索出“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稳定增收;推出扶贫小额信贷,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题;率先制定下发《全省贫困村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在全国率先推出“财银保”,撬动扶贫产业贷款;建立全国首个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市场,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到2020年底,湖南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8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消除。
【感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提出的“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不断发展丰富,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也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湖南以首倡之地彰显首倡之为,建首倡之功,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湖南篇章。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勇于创新,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平
编辑:杨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