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厕所革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马丽红 2021-06-24 08:53:00
时刻新闻
—分享—

6月22日,在常德市召开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厕所革命现场推进会上,常德市、湘潭市、益阳市和浏阳市、醴陵市、湘阴县、吉首市等地进行了经验交流。

常德市:以“四个坚持”为抓手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坚持示范带动、以点带面。以打造“4+9”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引领,“4”,就是由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副书记、分管农业的副市长牵头领办4个示范片区,“9”,就是其他市委常委会议组成人员到9个县市区分别联片办点,高位推动片区人居环境整治,成功打造了一批示范样板。

坚持创新驱动、各美其美。常德主动顺应农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鼓励自主探索不同类型的整治模式,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比如,津市“绿色存折”制度,鼎城区草坪镇三角堆村,探索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湿地系统,大力推广移风易俗活动,积极引入乡贤支持乡村建设。

坚持社会联动、齐抓共管。推行共建共治共享,普遍成立村级卫生协会,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探索了屋场长、街段长、楼栋长等自治模式,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开展农户环境卫生评比,每月评选最清洁户、清洁户和不清洁户,对最清洁户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按照“谁参与、谁受益”的原则,发动农户投工投劳,动员乡贤捐资捐物。

坚持责任促动、常态长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对县实行一月一暗访、一季一明查、一季一考评,评出全市“十佳”“十差”乡镇。

湘潭市:推行付费制激活一盘棋

严明四级责任,纳入绩效考核。强化宣传发动,利用“村村响”、广告牌、宣传栏等进行政策宣传,村支两委、村民小组长、党员分片包户入户思想动员并带头付费。

坚持“一村一策”,付费细则由行政村自主制定,形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付费“百村模式”。探索付费单元划分新方式,按户、按人头或按单栋房屋付费。鼓励各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议事会,灵活确定付费标准,一般每户每年付60至120元、门店每年付100至200元、企业每年付500至2000元。重残户、五保户、低保户不用付费,长期在外打工的“空巢户”自愿付费。

建立“四统一、两公开”机制,乡镇统一提供票据、村级统一开票、理事会统一收集入村账乡镇代管账户、统一资金使用程序,同时对付费收入和支出情况定期公示。

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有的村公开聘用保洁员上门收垃圾;有的村通过招投标方式,聘用保洁团队;有的村建立投工投劳机制,组织志愿者队伍义务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奖补激励精准化,县乡按30%-50%的比例对推进有力、群众支持的行政村定向奖补。

将付费制与垃圾分类、红黑榜评选等挂钩,红榜可享受付费折扣,如发现垃圾不分类,就纳入黑榜或取消红榜评选资格。付费制建立后,落实垃圾分类的行政村达99%。付费制给各村带来了现金流。各村通过金融手段推进PPP模式,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达15亿元。

益阳:积极推进美丽庭院“六个一”创建

美丽庭院“六个一”即“一园”“一圈”“一屋”“一沟”“一池”“一凼”。

通过召开屋场会、“村村响”广播等多种宣传形式,传达到每个农户,将创建纳入“村规民约”和“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之中。建立“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各类资金。

确定“六个一”的标准,“一园”即建好一个规整菜园;“一圈”即建好一个集中圈养畜禽的栏舍;“一屋”即建好一个堆放生产生活资料的杂屋;“一沟”即开挖房屋四周的排水沟;“一池”即安装一个三格式化粪池;“一凼”即安装一个沤制可腐烂垃圾的密闭带盖式的沤肥凼。

每个乡镇选择1-2个村,其他村各选择几个村民小组开展美丽庭院“六个一”创建,逐级创建、树立标杆、循序渐进。结合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美丽乡村省市县“三级同创”示范村、省级精品乡村、整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试点项目。

用好用活村民议事会、农村五老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每季度开展农户卫生“看评议”活动,评选一批美丽农户,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村干部、党员组长带头示范。动员农村妇女成为庭院整洁的主力军。对试点工作做到“五个集中”,即领导集中、部门集中、干部集中、资金集中、时间集中,打响美丽庭院“六个一”创建的总体攻坚战。

浏阳市:以“厕所革命”大突破推动人居环境新提升

专门成立市“两治”办(治厕治垃圾),抽调13个专人负责改厕工作。统筹中央、省、市、县财政资金,按照“群众参与、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三格式化粪池改造给予乡镇(街道)财政奖补,改厕验收合格后,市财政再补助一定工作经费。将改厕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全面推行“首厕过关制”,按照“首厕过关后,方可全面推开”思路,现场组织培训、指导、安装、验收,全市集中开展了31场(次)农村改厕暨“首厕过关”培训会。制定“首厕过关制”流程图,建立规范化质量控制体系。采取多方式立体化宣传,全面提升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

严把施工质量关,建立专职化改厕监管队伍,选优配强市镇村三级改厕监管人员,对改厕工作开展常态化巡查;委托监理公司对改厕实施全程监理。采取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确保改厕进度。建立落实“施工方—村—镇—市”逐级验收制度,分批次分阶段开展全覆盖验收。

建立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长效管护机制。明确化粪池企业、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组装责任和质保年限。与中国平安和中国人保合作,以30元/座的保费统一为10万座厕所投保。依托全市3.2万名党建“微网格长”,定期开展入户宣传和回访。

醴陵市:坚持四化同步治好农村垃圾

坚持党政同责,推进垃圾治理系统化。着力构建“县级统筹、镇村主体、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治理体系。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分级考核。将垃圾治理工作与河长制、路长制、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每月开展1次联合办公,强化信息互通共享,切实解决问题。

坚持属地分类,推进垃圾治理减量化。在每个镇选择1个示范村,实施“首村示范过关制”。施行“长效保洁”,按照有人员、有技术、有设备、有资金、有制度“五有”原则,统一由财政拨付5万元/村,建立长效保洁机制。

坚持市场运作,推进垃圾治理专业化。引进“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PPP项目”,配置专业化的治理设施,全域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建立专业化的治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企业参与垃圾治理。推行专业化的治理手段。垃圾收集方面,用防臭防渗防尘的压缩收集,垃圾转运方面,用密闭式转运,替代原先的开放式转运,有效避免二次污染。

坚持精细管理,推进垃圾治理制度化。建立经费保障制度,整合上级补助资金、财政专项资金、社会自筹资金全部用于支付垃圾治理费用和基层保洁人员工资等。建立定期督查制度。建立考核奖惩制度。

湘阴:深入推进“三清一改”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三清一改”即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

坚持全程监管、系统“治脏”。统筹建立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收运体系。持续推进无违章乱搭乱建、无非法喷贴广告等环境“十无”治理。制定农村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和餐厨垃圾“四分”处理机制,以金龙镇和县级以上示范村(社区)为先导,梯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坚持聚焦重点、分类“治水”。清理漂浮物、清淤疏浚,杜绝乱采、乱建、乱堆、乱占现象。抓实厕所革命治水源,建立“统一改造标准、统一规划放样、统一培训施工、统一验收奖补”的“四统一”机制,严把改厕选址、材料、队伍、技术、验收“五关”。集中处理污水净水质。

坚持综合施策、精准“治污”。大力防控养殖业污染,完善养殖业“三区”规划,优化空间布局,狠抓养殖场退出和污染源管理。积极防控种植业污染,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健全秸秆收集储运体系,采取秸秆还田和肥料化利用,秸秆堆沤腐熟还田等措施。有效防控废弃物污染。建立农业生产废弃物乡镇收集中心、村级收集点。

坚持群众主体、源头“治本”。坚持发动群众、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强化党员、村干部的带头意识,综合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五老一新”等表率作用。广泛开展媒体宣传、入户宣讲、教育培训。将村庄规划、卫生保洁、传统保护等纳入内容。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爱卫协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理事会机构,健全民议、民筹、民办、民管议事机制。

吉首市:建设美丽乡村巩固脱贫成效

聚焦整治目标,精准规划定位。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实施,村庄规划达100%,稳步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加快实施乡村规划提升、基础设施提质、人居环境美化、特色民居保护、创业富民强村、乡风文明培育六大任务,立体推进最美乡村、最美公路、最美农家创建行动。制定实施《吉首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实施办法》。

对标整治要求,规范有序推进。严格做到“空心房”整治不符合“一户一宅”政策的拆除到位;新建危房改造和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旧房拆除到位;传统民族村落保护区内的修缮维护到位;能彰显民族特色的修缮维护到位。“畅”化路域。大力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实施公路沿线绿化美化等项目。“美”化庭院。按照“庭院美、室内美、厨厕美、身心美”的标准,推行“门前四包”责任制。

突出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效。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将全市作为一个大景区、大公园来规划建设,深化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核心景区带动、公司化运作、合作共建等方式,聚集优势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突出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大力开展“文明创建”“除陋习、树新风”进乡村,坚持以爱心积分超市建设为抓手,推行“党建引领互助五兴”,通过积分激发村民热情,改变生活习惯。推行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社会风气监督队。创新“管养+扶贫”工作模式,通过“四个一”吸收公路沿线建档立卡户加入公路养护队伍,实现农村公路群众性管养全覆盖。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贺威整理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马丽红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