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下乘凉”,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生前的一个美好愿望。如今,这个愿望已经在不少地方变为现实。
记者今天了解到,长沙县路口镇隆平稻作公园的试验田里,“巨型稻”已结出了饱满的稻穗,再有一个月左右就成熟了,预计亩产最高可突破1000公斤,相比常规水稻可增产200公斤左右。
1.8-2.2米高,它们是水稻中的“姚明”
眼下正是稻穗飘香的季节。9月21日,记者驱车沿黄兴大道一路向北来到隆平稻作公园。这里俨然是水稻的世界,共展示了来自全国南方13个省的80家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优良水稻品种500余个。
走进试验田,阵阵秋风夹杂着水稻的清香扑面而来,一簇簇泛着金黄的水稻随风招展,沙沙作响。放眼望去,一派丰收的景象。这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巨型稻”了。犹如高粱一般的稻株粗壮挺拔,穂长粒多,平均每株水稻植株高达1.8米左右,比一旁的水稻高出了一大截,称之为“巨人”也名副其实。
“这就是我们栽种的巨型稻,株高在1.8米至2.2米之间。”置身这片“巨人”之中,今年72岁的陈国强“矮小”立现,但他却颇为兴奋,努力挺直腰杆与禾田里的水稻比身高,“你看,每一株比我高,最高的要赶上姚明了。”
陈国强16岁开始种植水稻,有56年的种稻经验,如今仍坚守在隆平稻作公园一线工作。他告诉记者,巨型稻种子由袁隆平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夏新界研究员团队研发,而这片稻田,也饱含了袁隆平院士的心血,他生前曾来这里指导过多次。袁隆平院士曾表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新种质材料,具有很高的生物量。”
优势“足够高”,水稻鹅鸭和谐共处
“巨型稻”株型高大,高度一般是常规稻的两倍,叶挺色深,光合效率高,平均有效分蘖达40个,单穗最高实粒数达到500粒左右,不仅抗病、抗倒伏能力强,而且耐淹涝、耐盐碱,还能为植株带来充分的营养。
其实,“巨型稻”与某些高产品种的杂交水稻产量相差不多,但巨型稻的核心优势在于“足够高”,可以实现“稻鱼共养”。“普通水稻的稻田里也可以养鱼,但因为植株较矮,最多只能蓄3、40厘米的水,氧气量不高,导致鱼苗产量较少,而巨型稻蓄水深度可达1米左右,特别有利于养鱼。”陈国强说。
稻田里不仅可以养鱼,还可以养蛙、虾蟹、鸭等水产经济动物,建立起“稻渔共生”的生态系统。记者看到,这片试验田就养了鹅鸭,鹅鸭吃昆虫减少农药用量,排泄粪便又能滋养土壤,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
农业专家普遍认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是“一水两用,稻渔双赢”的绿色种养模式。夏新界也曾给记者算过一笔账,假如巨型稻单季亩产1000公斤,以出米率60%折算,产出的生态米在市场上可是备受青睐的“香饽饽”,每公斤价格在40元左右,仅稻米一项,每亩收益超过2万元;如果再养上青蛙、泥鳅,每亩稻田产出青蛙约1000公斤,泥鳅约300公斤,每亩稻田综合收益就在5万元左右了。
市民“打卡”,纪念袁爷爷
随着农民丰收节日渐临近,隆平稻作公园开始热闹起来。适逢中秋小长假,尽管天气炎热,但前来观看巨型水稻的市民络绎不绝。
大家兴奋地跟“巨型稻”比着高低:“快看!我举起手来也摸不到顶!”“我身高一米七,这水稻足足比我高两个头!”“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能见到这样高的水稻”……
表达兴奋、惊喜之余,所有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名字:袁隆平。“袁老离去快四个月了,听说这里的水稻要丰收了,特地过来看看,没想到还看到了袁老的禾下乘凉梦成为了现实,惊喜又激动。”家住开福区的刘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隆平稻作公园还专门以袁隆平院士亲自育成的杂交水稻“超有干号”为底色品种,以湖南新选育的“板仓全彩、板仓黄叶稻、板仓白叶稻、松雅16”等4个彩色稻品种,绘下“丰收中国”的巨幅图案与文字,向袁隆平老师致敬。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李成辉
编辑:杨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