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最有爱报刊亭”主人去世后,儿子已继续坚守8年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李丽 2021-11-01 10:14:37
时刻新闻
—分享—

秋雨连绵,刚经提质改造的清水塘路面貌焕新,此时道上落满了大大小小的梧桐黄叶,带有这个季节的清萧气息,却又仍有着独属这条“长沙最舒适之路”的幽静。

悠步路过清水塘小学和长沙一中校门,途径两旁有着学校周边特性的文具店、书店和小吃店。在进入车流陡然增多的营盘路之前,一间小小的报刊亭已在这里驻守了二十多年,静守着这片街区的春去秋来。

这家报刊亭其实早就为大众所熟知。报刊亭主人蔡宗义老人在1999 年申请成为了长沙第一批报刊亭的经营者。他开朗的性格和包容的经营方式为附近的师生和居民创造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少有人知的是,老人去世后,报刊亭并没有因此关门,儿子蔡俊和母亲依旧坚守着这间报刊亭,至今已有8年。

父亲去世,儿子坚守报刊亭

2013 年1月23日,蔡宗义老人突发脑溢血去世。曾受其哺润的师生、居民纷纷前来悼念,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最有爱报刊亭”、“最有爱蔡爷爷”,亭和人的故事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如今,互联网上还有蔡宗义老人的“天堂纪念馆”。老人的生平简介中如是写道:“蔡爷爷”和一中学生的关系特别好,经常和一些学生打电话联系。每次有学生过来买东西,他都会努力记住对方的脸型、名字和喜欢的杂志。等到学生再来时,不等对方开口就能拿出杂志。24日,蔡宗义的报刊亭已经关门,门口放了很多学生、老师、家长献的花,有人还贴纸条寄托哀思。一中的毕业生周礼彬说,“蔡爷爷”是一中人的记忆,他以前上学时,在蔡宗义的报刊亭打电话都不要钱,没有他要的杂志蔡就会到处找……

儿子蔡俊回忆,当年父亲开导孩子们无处可诉的苦闷、倾听他们的喜悦,又提供免费的水和面包鼓励大家阅读,尽可能地营造着一个平等吸收知识的场所。热闹的时候亭前围满了人,大家阅读、交谈,好不热闹。

“他不是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有得有失,有些亏他愿意吃。”蔡俊说。作为儿子的蔡俊,对父亲的突然离去毫无准备,对社会传来的温情也未有预料。

“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那些读者、老顾客把悼念的纸条贴满了报刊亭,鲜花啊、蜡烛啊围满了。我拖都拖了三车。”蔡俊说,“然后我就想我父亲在这样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岗位上居然能让那么多人记得他,真的是很了不起。加上他走得突然,我对他感情又深,我就觉得如果能把这个报刊亭继续坚持做好,也是对他的一种怀念吧。”

如今,他也坚守了这家报刊亭八年。

“有的学生长大结婚了,我们还要去吃酒的”

何以用到“坚守”?其中意味与父亲经营时已有了很大不同。父亲坚守的也许是这家报刊亭的“品格”,而到了如今纸媒式微、互联网占据生活的年代,蔡俊的坚守也许更与“生存”相关。

蔡俊坦言受父亲影响很深,他希望能将这个地方维持下去。他也不会为了收入去破坏这个空间,就纯纯粹粹地卖报纸杂志,开一家实在的报刊亭。为此他愿意降低自己的物质需求。

另一方面,实体售卖本就受电商冲击,而尤其在有着定王台这种大型批发书城的长沙,私人经营书店反而比邮政配发的报刊亭在时间、选择和成本上都拥有更大的灵活性。报刊亭的竞争力亦有降低。

当问到自己儿子是否对报刊亭有兴趣时,蔡俊摇头,“他还小”。且说起来,这家报刊亭的维系也非蔡俊一心之力可成的事情。

实际上,主干道街口 50 米内是不允许有报刊亭的。蔡俊说,它如今的存在是清水塘街道认同其社会精神效益与相关部门争取而来的结果。

蔡俊能做和想做的,就是遵守经营范围,认认真真地卖着报纸、杂志,在生存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为周围的居民和环境带来社会效益。

蔡俊和母亲在与客人闲聊,旁边放着他一会回家给妻子庆生准备的蛋糕。这么多年,蔡俊和他的家人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母亲会经常过来帮他值店,他换下来休息。“休息日”对报刊亭来说是不存在的,今天的报纸明天摆出来就晚了。

但借着这样一个窗口,他和母亲都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有事可做,同时又与社会保持着一定联系。开久了,与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比起做生意,更多的是一种老面孔相见、新面孔相识的联系感。

“那些毕业了、以前关系好的人一年半载会回来一次,来聊天啊看一看啊。有些学生长大、结婚了,我们还要去吃酒的!”

这是他们选择享受的乐趣。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李丽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