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大围山镇个人教育基金数量全市第一

来源:浏阳日报 作者:江卉 编辑:吴思静 2021-11-12 17:30:26
时刻新闻
—分享—

大围山镇个人教育基金数量全市第一。

助学奖教蔚然成风。

22个个人教育基金,10年发放帮扶金额72.6万元。

“真的非常感谢。”11月10日上午,2021年下期浏阳市教育基金会大围山镇办事处助学金发放仪式上,75岁的戴素娥代表正在读大学的孙女从捐赠人朱禄良手中接过了今年的第二笔助学金。戴素娥是低保户,她和老伴身体不太好,一家的收入全靠儿子打零工,爱心人士的资助,减轻了全家的压力。

大围山镇位于浏阳东部,地处湘赣边界,境内有3所中小学,共有学生1168人。但就在这个边陲小镇,助学奖教蔚然成风。在当天的活动中,大围山镇新增5个个人教育基金,至此,该镇个人教育基金数量达22个,位居全市各乡镇街道第一。

2021年下学期,22个个人教育基金共捐助了86000元,其中43000元资助了42名学生,剩余43000元将于12月份奖励优秀教育工作者。据统计,2011年至今,大围山镇的个人教育基金已累计帮扶贫困学生738人次,发放帮扶金额72.6万元。

越来越浓厚的助学奖教氛围,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下学期,大围山中学九年级教学质量荣获全市第五名,今年上学期又跻身全市教学质量一等奖行列。这是乡村学校此前难以企及的成绩。

时间回溯到2011年。当时大围山镇有省定贫困村3个、面上贫困村9个,经济和交通制约了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从大围山镇到城区,地理距离63公里,发展的距离也同样远。”浏阳市教育基金会大围山镇办事处首任理事长刘力行说。

但彼时,全镇教育基金仅有73万元。要让更多贫困学子享受公平优质教育,就必须进一步争取社会资源,扩大基金总额。

钱从哪里来?市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计荣海出了个招:“发展爱心人士成立个人教育基金,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当时,成立个人教育基金需一次性缴纳至少10万元到市教育基金会账上。这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门槛高了,那就降!”刘力行说,得到市教育基金会的同意后,爱心人士认捐10万元,只需每年拿出相应的利息,就可以成立个人教育基金。在政策的鼓励下,光是2011年,大围山镇就成立了9个个人教育基金。

如今,大围山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村脱贫摘帽,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学校焕然一新,教学教辅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新的录播教室也即将投入使用,校与校之间、城与乡之间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更加均衡。

人物特写

连续11年边还债边助学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在大围山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查阅该镇这22个个人教育基金的信息,公务员、农庄老板、电商、个体户……捐赠者中没有一个人是大富大贵的“有钱人”。

“我们钱不多,但为镇上的教育发展树立信心,浓厚重教氛围,我们义不容辞。”周琦(化名)是大围山镇第一批成立个人教育基金的捐赠者之一,他和妻子张晶(化名)都是普通职工,但却做出了极不平凡的选择——夫妻俩虽然背负500万元贷款,但在助学这条路上,他们已经坚持了11年。

1998年,周琦下海经商,做起了竹木生意。由于市场不景气等多方面原因,二十几年的经营让周琦背上了一身债。

可即使是这样,2011年,心系教育的周琦还是成立了个人教育基金,认捐10万元。看到周琦个人经济状况不佳,旁人纷纷劝说他暂停捐赠,但周琦没有听劝,仍每年拿出1万元助学奖教。

一边还债,一边助学,这就是11年来周琦的生活状态。对于周琦的决定,旁人不理解,妻子张晶却十分支持。

“我以前读书就是靠爱心人士资助的,我们现在做的事就是在传递那一份爱。”张晶坦言,对于负债的他们来说1万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记得有一年手上实在没钱,但又到了发助学金的时候,我就去借了4000元。”

负债还要助学,值得吗?“值得,我们自己少花一点,这个钱就省出来了。”张晶笑着说:“日子再难也能过,债继续慢慢还,捐资助学也要坚持下去,如果要说我图什么,我图的就是一份心安。”

明年即将退休的张晶也不打算闲着,她已经开始寻找退休后的兼职了,还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年拿出一万元来开展公益活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虽然前路艰难,但我们会坚持走下去。”张晶笑着说。

在大围山镇,像周琦夫妇这样的爱心人士还有很多,除了自己助学,他们还带动了更多人加入到助学队伍中来。

从旁观者到组织者再到发动者,大围山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鲁丁松见证了浏阳市教育基金会大围山镇办事处的成长和壮大。他坦言:“浓浓的家乡情怀,让每一个大围山镇人即使走出去了,仍心系家乡教育。”

熊家铭和熊家兴两兄弟就是如此。他们是鲁丁松的学生,毕业于大围山中学,从鲁丁松那里得知了家乡教育事业的新变化,两兄弟受到感染,虽然工作才刚刚稳定下来,但都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回报家乡,今年便新成立了他们的个人教育基金。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浓厚的助学重教氛围下,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爱心改变命运,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传承捐资助学的好风尚,将有力推动大围山镇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浏阳日报记者 江卉)

来源:浏阳日报

作者:江卉

编辑:吴思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