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自1983年开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湖南省交通运输摄影协会主席毛尚文就开始用图片的形式记录春运,记录道路运输、水路运输以及高铁运输的各种瞬间,来展现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1983年 国道107线
国道107线长沙——湘潭段,是我国“文明样板第一路”,也是我国最繁忙的国道。这条52公里的道路是湖南省第一条双向四车道高等级公路。彼时,路上跑的有苏式“嘠斯”、国产“解放”“北京吉普”以及湖南本地“衡山”牌汽车。如今,这段52公里的国道已成为城市道路芙蓉大道的一段。
1983年 “解放”“黄河”客运车
图为湘潭汽车站,那时候使用的客运车辆绝大多数是“解放”牌660、661型汽油车。大动力“黄河”牌柴油车才投入市场不久。
1985年 排队候车
从湘潭市开往湘乡县的客班车在这里上客。
1986年 “夫妻站”
春运中的永顺县砂坝乡汽车站。站长彭生文和妻子为上车的旅客检票。那时候的农村区乡站很多是“夫妻站”。
1998年 长航江渝13号轮
顺长江而下,从重庆至上海的江渝13号轮到达湖南城陵矶码头。长航江渝系列13艘客轮主要执行重庆至汉口、城陵矶、南京、上海航线。
1998年 国营公共汽车
从长江中游各地坐轮船到岳阳转汽车、火车的旅客。那时候,岳阳市22路公共汽车还是国营的。
1999年 南下广东
临湘春运交通安全检查服务站,停着一辆从河南开往广东的客车。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的打工者纷纷前往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寻找工作。春节前,他们由这些地区向全国扩散,回家过年。节后,他们由四面八方涌入这些地区,形成春运特有的“打工流”。
2000年 河上快艇
从辰溪到浦市,水路只有20里,这一段的河流,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写道:“……河水深到三丈尚清可见底,河面长年来往着湘黔边境各种形体美丽的船只。”90年代以前,这条河上非常热闹。“浦市、沅陵、泸溪,那时连简易公路都没有。我们有30多条船在水上跑。”船员老胡描述当年盛景。现在,人们已经没有耐心乘坐“不讲速度”的小船了。春运期间,“讲速度”的快艇,虽然票价高过了汽车,但还是有市场。
2000年双层卧铺车
浏阳汽车站。那时,全国进入广东的春运加班包车需要由原交通部统一发放的临时春运线路牌才能运营。运营长途的车辆大多数是双层卧铺车,行李是装在车顶的。
2001年 处罚违规上路
郴州春运安全检查服务站。俗话说:“一年春运半年粮”,可见春运对运输从业者的重要程度,这也导致一些资质不全的经营者违规上路。
2003年 牌证检查
衡阳汽车西站,一辆短途班线车在接受管理人员的牌证检查。那时候,一个客车驾驶员需要携带驾驶证、行驶证、道路运输证、道路客运班线经营许可证明、班线牌、从业资格证、行车路单等才能上路。
2007年 农用车载客
国道207线永州宁远县路段,春运期间的农村客运还不能满足老百姓出行的需求。农用车运客虽然危险,却拥有一定的市场。
2007年 查处农用车载客
郴州市临武县交通运输部门的执法人员对非法参与客运的农用车进行查处。
2008年 南方冰灾
2月2日,湘潭汽车西站。春运期间,中国南方发生大范围冰灾。一段时间内,湖南的高速公路、国、省道全部封路,所有的客运班车全部停止发班。
2008年 等待客车的旅客
2月3日,南方冰灾后恢复发车当天的株洲汽车站。
2010年 打工者光荣
“打工者光荣,打工者是物资财富的创造者!”湘西永顺县汽车站,有关部门在车站挂起了横幅。这些等不及和家人过完年的年轻人,又纷纷外出打工了。
2010年 边城拉拉渡
2月25日,湘西边城茶峒。这里地处湘黔渝三省交界处,“一脚踏三省”。沈从文小说《边城》把茶峒优美的风景、善良的风俗和淳朴的人情等融为一体,勾画出田园牧歌般的边城风貌。
2015年 网络自助售票
2015年春运开始,湖南部分汽车站可以通过微信购买汽车票。科技的发展大大方便了旅客,也减轻了车站的压力,大量的乘客涌向车站购票的场景,也大大减少了。
2020年 行李仓
湖南醴陵高速公路服务区。随着出行条件的不断改善,旅客随身携带的大件行李运输已经由过去的放在车顶转到现在的车底行李仓了。
2020年 安全检查
1月15日,郴州临武县春运交通安全检查服务站。道路运输执法人员正在对春运车辆进行安全检查。
2020年 疫情来袭
1月23日,长沙汽车西站,工作人员对进站的旅客进行测量体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回家的脚步。
2021年 红外线测体温
2月4日,长沙湘江新区综合交通枢纽站,旅客要进站,一定先要经过红外线温测仪。
2021年 高铁年代
1月28日,2021年春运第一天。到2020年年底,中国已有3700组动车组奔跑在38000公里的高铁线路上。随着观念的变化,未来人们出行的方式、出行的时期或许会改变,但“春运”永远都是家的方向。
以上图片及文字均由毛尚文提供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