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古风文化的兴起,各种相关服装、饰物在国内外流行开来,与之相关的民间手工艺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镶有精美花纹的博鬓、晶莹剔透的“水滴”饰品、13棵镶满珍珠宝石的花树……来自湖南株洲的54岁民间手工艺人李新,历经千道工序,用传统的手法复原了历史上隋炀帝萧后冠。珠钗凤冠,13簇珍花,千颗珍珠,精美的还原程度,似乎让人亲历了那个朝代的盛况。
(李新制作完成的凤冠佩戴效果。)
7月26日,三湘都市报记者联系上凤冠的制作者,听她讲述用双手还原历史的故事。
挑战:凭借照片还原后冠,她是汉服圈的“名人”
2016年9月5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和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布“扬州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结项成果,至此,历时863天的萧后冠保护与修复工作,在业内顶级专家的高度评价中画上句号。萧皇后冠的面世,也惊艳了世人。
(正在制作的凤冠。 受访者供图)
今年春节前后,来自江苏南通的桃坞汉服社联系上了湖南株洲的李新,想要特别定制萧皇后冠。
“他们觉得网上的不是文物复原款,没有萧皇后冠那种惊艳的感觉,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他们想要一个精美还原款,问我能不能做。”这份对李新的信任,绝不是空穴来风。4岁开始,李新就跟随祖母学习绣花,从小耳濡目染,做手工成为她最喜欢的事。成年后虽然没有从事与手工相关的工作,但闲暇之余,还是坚持不懈地精进自己的手艺。
“那时候我在株洲市铁路局上班,单位每次文艺演出,道具都是我自己动手做的。”退休之后,李新所有时间都交给了手工,她开始专职于做头饰。凤冠、珠钗、博鬓……诞生于李新手下的头饰,每一个都精美的令人惊叹。
为了鼓励李新更好地创作,儿子将她的作品上传至网络,很快,李新成为了汉服圈里远近闻名的“手作者”,这也是汉服社找到她还原萧皇后后冠的原因。
“他们当时只给了我一张图片,只展示了后冠的正面部分。”刚开始还很犹豫的李新,感受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决定放手一试。为此,她开始在网络上找寻萧皇后冠经过文物修复后的图片、视频,比对分析后冠的构造——两博鬓、呈十字交叉的两道梁和呈环带的三道箍组成的框架,13棵花树由花梗、花瓣和花蕊构成,其中铜花瓣166、花蕊33、冠后脑位置有12块“水滴形”饰,使用了铜、金、铁、玻璃、汉白玉、珍珠、木、漆、棉、丝等10种材质。
“整个后冠的构造可谓极其复杂,也足以见得当时那个朝代的精美工艺。”李新感叹道。
欣慰:古风文化走进了当代年轻人的“圈子”
“我当时就想挑战自己。既然能做出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那萧皇后冠也一定能做。只要了解其的结构,想尽办法、发挥所有才能我也要做出来。”相较于此前的作品,萧皇后冠没有可以参照的图纸,李新只能参照自己找到的图片、视频,根据常规的55厘米头围,自己尝试着还原萧皇后冠的设计图纸。“一般的后冠上面只有12簇花,但是隋炀帝格外宠爱萧皇后,所以其后冠上有13簇花,我得想办法让13簇花都在冠上摆出来。”
为了呈现头饰的透视感,李新首先用网格状底台,把所有饰物都放上去之后,却发现从顶部看来整个后冠很空、很散。为了达到完美效果,李新将装上去的配饰全部拆下来,将底台换成如意纹,重新组装。
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达到了李新的预期——如意纹底台确实更加飘逸、灵动、自然。萧皇后冠上有13簇花,每簇花由24朵花组成,1朵花由6个花瓣组成,每个花瓣上又有6颗珍珠,李新做一朵花就要花上大半天时间。5000多颗珍珠,600多颗宝石,60多个日夜,功夫不负有心人,萧皇后冠成功交付,精美绝伦的展示效果也让李新十分满意。
看着大街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着汉服,李新非常欣慰,古风文化走进了当代年轻人的“圈子”,“这也是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自信。”
李新坦言,做传统手工艺并不容易,制作工序复杂,做一个冠就要用到焊接、编织、丈量、绘画、绣花等上千道工序。
“我是2017年开始尝试凤冠制作的,但前前后后有着30多年的经验积累。”李新表示,“传统手工艺,我们是传,年轻人是承。我们不传,谁来承?”目前,李新正在计划开设工作室,将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来源:三湘都市报
编辑:李丽